財政投入民資進入BOT方式引入 李哥莊鎮為農民“克隆”城市生活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編者按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
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穩步地加以推進!鼻鄭u在新農村建設方面有許多先進典型,在新村鎮、新社區、新房舍、新設施、新環境、新保障、新組織、新產業、新農民、新風尚等諸多方面都有新的試驗和探索。本報市郊綜合部自今日起推出“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專欄,期望大家從膠州李哥莊鎮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中得到啟發,積極尋找、學習和借鑒這樣的典型,為青島的新農村建設做出新的貢獻。 出門乘公交,購物入超市,白天進工廠,晚上逛廣場,健身去公園,居住有樓房,這一切很難讓你與農民生活聯系在一起,但這卻是李哥莊鎮農民生活的真實寫照。
“農民最需要什么?”“能為農民做什么?”是李哥莊鎮干部經常問自己的問題。富裕起來的農民希望改善生活條件,李哥莊鎮工作的著力點理所當然地放在了這里。(一)“來回兩元錢,舒適又安全!”
說的是“環鎮公交”。這是李哥莊鎮的創新,它是對城市公交的科學“移植”。
在城市,乘公交成為人們的主要出行方式,公交在市民生活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農村沒有這種交通方式。
能不能借鑒城市公交模式把公交車開進村,建成環鎮公交———2002年這樣一個想法在鎮領導心頭醞釀。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一家民營客運公司的熱烈響應。2003年初,這家公司投資300萬元,購入16臺車輛,把公交車開到了農民家門口。一元錢跑遍全鎮,全鎮44個村莊(居委會)村村通上了無人售票公交車。
“集中供熱”是李哥莊鎮利用民資促成的另一件好事。一家客商投資3500萬元建成的供熱企業,讓6000戶農民扔掉了煙囪,告別了煙熏火燎的煤爐。(二)“您還有什么別的要求?”
2003年,李哥莊鎮干部走訪韓資企業時關切地詢問外商。讓他們意外的是,外商沒有為企業提任何要求,而是提出了一個建議:“每次買食品都得跑膠州,李哥莊應該有一個大的超市。”
單純為外商建一座大型超市顯然不實際,也不可行。他們進行了認真地調查研究,發現:近三分之一的農民進城,以購物為主要目的,全鎮常住人口加上流動人口是一個近十萬人的大市場。
超市建設被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為此,鎮政府讓出了鎮駐地的黃金地段。2004年,家得樂、利客來兩家大型超市相繼落戶。其中利客來超市投資3500萬元,營業面積7000平方米,是省內最大的鄉鎮超市。
琳瑯滿目的商品從城市走入了農村,農民歡喜,外商滿意,商家受益。(三)“你家有房子嗎?”
在李哥莊鎮,如果戀愛中的姑娘向小伙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她說的房子絕不是四間大瓦房。如今,李哥莊鎮駐地4萬人口中有1.5萬人住進寬敞明亮的樓房,而且這一數字正以每年增加3000人的速度被改寫著。
通過引進開發公司,李哥莊鎮開發建設了迎賓、南張、世紀苑、雍翠花園等13個小區,近幾年,每年的開發面積都在25萬平方米以上,投資都在1.5億元以上。
在城鎮建設上,李哥莊鎮堅持多條腿走路,建立起政府引導,全社會廣泛參與的多元投入機制,鎮財政投入1.6億元并帶動起5億元社會資金投入道路硬化、電網改造、供排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四)
“鍛煉?農民還需要鍛煉嗎?拉鋤頭就是最好的鍛煉!”
十幾年前李哥莊人這么說,可現在沒有人會這么說了。
運用BOT方式,李哥莊鎮建設了日處理2萬噸的污水處理廠和植物園,規劃了濕地公園。新建成的植物園占地600畝,為城鎮增添了一頁新鮮“綠肺”,更為農民提供了一處健身、休閑、娛樂的好場所。他們還投資建設了1500平方米的農民文化活動中心,組建了二十多支民間文體隊伍。
打太極拳、舞劍、扭秧歌、唱歌已成為平常李哥莊人生活的一部分。依托鎮人民廣場,李哥莊鎮每年都舉行數場健身、文化活動。
近期,為改善農民醫療條件,李哥莊鎮正謀劃引進一家現代化醫院。
“市民能享受到的我們要盡力讓農民也享受到,這是推進和諧李哥莊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我們干部義不容辭的責任,但我們是小城鎮,城市文明的引入要合時、合適、合民心,不能脫離實際!崩罡缜f鎮黨委書記冷建云這樣說。(梁學勇 劉德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