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上,黨中央將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作為推進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同時要求我們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對
此,我們要有使命感。身為市長助理、市農委主任的遲華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同時,他認為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的開業和2005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的舉辦,是山東省和青島市為進一步加大對“三農”的扶持力度,推動國內外名優農產品進行展示交易的一項重大舉措。    對促進農業現代化意義重大
   遲華東說,10月初,國家農業部部長杜青林來青考察“三農”工作時,考察了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等場館,杜青林部長說,青島市近年來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高度重視解決“三農”問題,出臺并實施了一系列政策,進一步調整和優化了農業結構,促進了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農業產業化、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和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創造了許多新鮮經驗,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遲華東說,杜青林要求作為經濟發達地區的青島,農業要走在全國的前列,成為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典范。我認為,青島要走在全國農業的前面,成為農業現代化的典范,首先要進一步解決“三農”問題,在這方面,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和國際農產品交易會將發揮巨大作用。
   遲華東分析說,講到“三農”問題時,我們應該關注這些數字,我國人均耕地0.1公頃,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2%,農村剩余勞動力達1.5億人。發達國家農產品產值與農產品加工產值之比為1:3到1:4,而我國則為1:1或稍多一些。比如目前農民收入中,非農業收入已接近50%,工資性收入已占到1/3,非農業與進城務工成了農民增收的主要來源。又如果蔬產品在發達國家的損耗率為5%左右,美國為1%~2%,而我國高達25%~30%,每年要白白損耗8000萬噸。這些數字從一個側面說明,我國“三農”中的物流十分落后。遲華東更進一步指出,在我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有近5000個,是農產品商流與物流的主要載體。但是目前大部分農副產品批發市場十分原始,是一種初級市場,所以,不少省市在發展“農改超”或“農加超”的經營模式,這是一種進步,而像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這樣的規模和良好的條件,無疑會為青島和山東的農產品商流與物流的現代化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各級領導高度重視
   遲華東說,建設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是山東省委、省政府2004年1號文件確定的重點扶持的“三農”項目,總投資5.4億元,建設期間得到了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烏云其木格,國家農業部部長杜青林、副部長尹成杰、牛盾、范小建,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省長韓寓群,省委副書記、青島市委書記杜世成,副省長陳延明,青島市市長夏耕等領導多次蒞臨交易中心現場視察和指導工作。對舉辦2005青島農交會,副市長張元福多次主持協調會議,提出指導性意見。山東16地市、市有關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國內外新聞媒體作了大量宣傳報道,進一步提高了展示交易中心和2005青島農交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
   根據“立足山東,服務全國,連通世界”宗旨建設的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是全國目前唯一集展示、交易為一體的大型會展中心,中心場館10萬平方米,設有展示交易大廳、青島市農產品質量監督檢測中心、信息中心、新聞發布中心、采購服務區及倉儲物流配送等完善的配套設施。另外,展示交易中心周邊交通便利、環境優美,餐飲、住宿、休閑、娛樂等配套服務設施齊全。遲華東認為,依托于日人流量5萬人次、年交易額55億元的青島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市場,使交易中心先天擁有了旺盛的人氣和良好的農產品交易基礎。在已經舉辦過兩屆的基礎上,在新的交易中心舉辦以“綠色、貿易、合作”為主題的2005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一定能夠促進青島乃至山東地區農業邁上更高臺階。
   對農交會開幕式盛況,遲華東介紹說,出席開幕式的有國家有關部委領導,國家級農業協會、行會領導,山東省、青島市領導,全省16地市級分管副市長,15個副省級城市農業局局長、副局長,中國食品土畜商會領導,云南省政府、桂林市政府領導,部分外國駐華使節,日本長崎縣知事,境內外大型國際采購商代表、參展企業代表、新聞單位代表等1000余人。體現了農交會的高檔次和高標準。
   招展招商圓滿,海內外企業云集
   為確保2005青島農交會高水準舉辦,我們對參展企業規定了較高準入條件,并為參展企業、入駐企業(農產品)和采購商制定了一系列優惠政策。遲華東說,5月20日第一次新聞發布會后,各地企業踴躍報名參展。目前,農交會組委會已圓滿完成了招展任務,共引進國內外參展企業616家(745個展位)。其中,2005青島農交會參展企業463家(545個展位),長期入駐展示交易中心的企業153家(200個展位)。
   對本屆農交會特點,遲華東認為表現在五大方面:一是形式新,將農交會與常年展示交易有機結合在一起,在國內首創了“永不落幕”的展會形式;二是規模大,歷屆青島農交會規模一般在200家企業(400個展位)左右,而本屆農交會達到616家企業,展位全部招滿,創全國同類展會之首,且山東省16地市均組團參展;三是國際化程度高,境外參展企業達到115家(125個展位),其中,韓國25家、日本38家、中國臺灣48家、歐美4家,遠遠超過了全國農交會、上海農交會的外商參展規模(各30家左右),為此,農交會特設了韓國、日本、歐美和中國臺灣等展區;四是參展企業影響力大,參展企業中,既有全國農字號50強企業,也有日韓等國家的國際知名企業;五是采購商數量多。目前參加2005農交會的采購商已達到了120家,其中境內54家、境外66家,許多國際知名的采購商都報名參加。
   最后,遲華東強調說,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農業,出臺一系列支農政策,加強農業基礎地位。青島是山東省的經濟龍頭城市,是中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擁有得天獨厚的港口優勢。從全國來看,青島農業基礎條件相對較好,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都對農交會寄予了厚望,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所以我相信,2005青島農交會一定能辦出水平、辦出成效、辦出影響力,為促進我們的農業現代化作出較大貢獻。本報記者袁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