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江金騏報道世界第三位太空游客、60歲的美國人奧爾森,昨天在美國太空探險公司與香港太空旅游有限公司兩位老總的“護駕”下悄然抵京,而一直被猜測的中國第一個報名參加太空游的神秘人物今天上午將亮相。美公司這次進京早有準備,他們將以“奧爾森”為品牌,向國人推銷太空旅游。但是,“我們發展太空游,客
觀上還不夠成熟”。昨天,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國際太空》副主編龐之浩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和所有的國家一樣,發展太空游還面臨著成本、風險化解以及國家政策規范等制約。
三種方式“任你游”
“親自參與太空探險的當事人和運作者登陸中國,這是中美民間太空探險事業互動的標志性會面。”龐之浩說,“神六”的成功發射,不僅使國人的民族自豪感再次得到很好地宣泄,同時,浩渺的太空也激起人們對太空游的無限遐想,所以,有過三次成功經驗的美國太空探險公司,這次來到中國,正是時候。
“太空游應該認為是航天科技的衍生物,所以,其形式也始終處在升級之中。”龐之浩研究員說,從目前看,太空出游方式主要有三種,即軌道式太空飛行、亞軌道式太空飛行、拋物線式太空飛行。“今后,中國普通老百姓將可從中選擇,但三種出游方式給游客感受各有不同。”
專家介紹,采用軌道式太空飛行的旅行者,將在太空國際空間站上居住8天,環繞地球120周,能夠體驗費俊龍、聶海勝身處浩瀚宇宙空間的奇異感覺;采用亞軌道式太空飛行的旅客,將飛行至絕對大氣層以外的太空,從太空觀賞美麗的地球,體驗失重狀態,整個飛行時間預計90分鐘。“這是目前最有發展前景的太空游項目”;拋物線式的太空游,實際上是一種類似宇航員的訓練科目。“只能體驗失重感覺,不能享受對地觀測。”
除此以外,專家還介紹了高空戰斗機、太空電梯也是太空游的一種,但從人們的心理需要和接受傾向,目前似乎還不成熟。
價格是最難逾越門檻
若以費用為衡量標準,太空游無疑是一種超級的貴族游,這對于多數的中國人來說,“高昂的費用,讓人一下子止住飛天的思想”。科普專家、中國科技館館長王渝生告訴記者,旅游作為一種產業,其所表現的省內游、國內游、國際游跟國民收入直接相關,“太空游作為‘星際游’,目前沒有數據表明它與GDP的關系,但肯定不是著意開發的時候”。
專家介紹,目前已經存在的三種“太空游”,價格是人們進入的最難以逾越的門檻,比如軌道式飛行,三人三次的“太空游”,雖然都是采取2+1(兩名航天員附帶一名游客)形式,但價位仍高達2000萬美元,目前,全球報名人數為3人,并且都是世界頂級富豪;被人們普遍看好的亞軌道式飛行,前后90分鐘、上下100公里,雖然不是完全意義的“太空游”,但是要價卻在10萬美元左右;而拋物線式旅游,充其量只是作為太空失重體驗,但30秒的失重感覺,需要你付出5000美元才能換齲
王渝生博士通過列舉數據向記者解釋,當人均GDP達800美元時,民眾開始有旅游需求,人均GDP達1000美元時,民眾開始有國內游的需求,人均GDP在1500美元以上才有出國游的可能,而我國人均GDP剛過1000美元,從宏觀上認為,我們幾乎沒有太空游需求,“如果有,也只是個‘創舉’”。
太空游沒有性別區分
“太空游不同于太空科考,對參與者而言,男女都一樣。”龐之浩研究員說,美國已經上天的兩名女航天員就說明,從技術和保健系統上說,航天工具能很好地解決女性航天的實際需求。“但是,航天風險不因男女而有輕重之別。”
“發展太空游,除了價格,安全性是我們必須考量的。”龐研究員說,到目前為止,太空游雖然保持著百分之百的安全記錄,但是,由于火箭、飛船及其操作過程十分復雜,因此太空游的危險永遠存在。根據公布的資料,至今已有14位宇航員,在太空上獻出了生命。
除了人為的不安全因素外,太陽系空間存在著大量的流星體粒子,這種由流星體粒子帶來的風險,是地面游從未遇見的,不管游客在上天之前做出怎樣的有效訓練,都無法克服流星體粒子對太空游客的意外傷害或威脅,至今,因微流星粒子或軌道碎片造成的事故記錄,不在少數。“雖然我們可以采取各種措施加以防范,但潛在的風險無法消除。”
作為一種有風險的特殊旅游項目,如何規范、指導個別有需求者的消費需求?對此,專家都表示,自己“不清楚國家對此將做出怎樣的界定”。
如何看待富人的太空游夢想
神六順利往返,燃起國人對太空激情的同時,也拉近了國人與太空的距離。日前,已經有人開始公開宣布自己的太空游夢想,希望以游客身份上太空。當然,太空游費用巨大,能夠向媒體公布自己夢想的人都是那些先富起來的人。
對此,認為“自費太空游是奢侈的消費樣本”者有之,認為“無所謂”者有之,我們該如何看待?
從人與自然的角度講,與遙遠的太空進行親密接觸,體現的是人類對未知領域的探索。美國三次將游客送往太空的經驗和神六成功更是激勵了很多人。據上海一家媒體調查,年輕白領近80%人想體驗太空旅行。巨富之人作為經濟、社會等資源的占有者,只要他們的所得財富處于現有的法律框架之內,如何支配是一種私權自由,他人無權干涉。這一點,日漸開放的國人已經有基本認同。
財富意義的表達可以有無數種方式,雖然富人投身慈善事業是社會多數人的期望,但肯定不能整齊劃一。而且,每個人興趣不同,也不是所有的富翁都有太空夢。改革開放以來,某些不法暴富者的存在固然干擾了部分人的理性判斷,但財富的價值和意義已經得到了社會的認可。不過,如果有一天真的有富人實現了太空夢,如何不使人們過多地想到貧富差距,盡快盡可能調整并完善相關政策平抑資源分配差距過大,是需要進行的現實工作。
此外,中國探索太空的技術和設備日漸完善是必然的,有朝一日中國也可能象美國一樣組織太空游的商業開發,現在就有人已經有此需求。未雨綢繆,國家相關部門需要制定有關規則,使得太空游有規可循,也使得國人的夢想期待有個現實程序。畢竟,極具誘惑力的太空游存在著較大風險。近日,美國太空探險公司抵京,并把世界第三位太空游客、現年60歲的美國人奧爾森帶來作為標本,向中國人推銷其太空旅游產品,從商業開發和規則制定的角度講,這是一個值得借鑒的“他山之石”。(任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