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月18日,在德國首都柏林,總理施羅德(前左)離開總統官邸。當天,科勒解除了施羅德及其內閣成員的職務。 |    彷徨成為當今歐洲政治的一個表征。這是來自底層的彷徨,
是民眾的彷徨。對改革猶豫不決的心態決定了,在諸如歐盟的未來、誰來當政這樣一些重大問題面前,民眾難以做出明確的選擇,因為他們不知道未來的變化會不會給他們帶來更多的痛苦。為了順應民意,只能小心向前挪動的政治家們也因舞臺越來越小而難以表現相互的差異,趨同加劇了彷徨。    剛剛結束的德國大選就是一個例子。施羅德雖然只是想“溫和”地動一下福利,結果就讓打出“停止削減福利”牌的左翼黨拉走了一批選民。而默克爾未能如愿更值得關注,它表明選民們并不信任她的改革方案。    德國的彷徨也是歐洲的彷徨。德國發生的這一幕,對其他歐洲國家的領導者們,無疑是一聲喝斥;特別是對那些積極主張大力推進經濟改革的人來說,更像是迎頭挨了一拳。這些年來,“大歐洲”的夢想激發起了歐洲政治家們書寫偉大歷史的雄心壯志,他們信誓旦旦地要以改革來推進夢想的實現。但是,歐洲的老百姓卻遠沒有那么高的熱情,他們更關心的是工作、收入、福利與教育這些生活中最基本的東西。對于他們,已經得到的要比競選者們許諾的更重要。    德國人的彷徨也在加重著歐洲人的彷徨。許多歐洲領導人原本希望德國能夠實現復興,因為這會有助于重振德國國內經濟,并給歐洲各國以極大的精神鼓舞。但現在看來,德國民眾的猶豫不決很可能會使未來的改革步伐更加艱難。    歷史表明,歐洲的一體化只能是伴隨著彷徨不斷前行。還會出現更多的矛盾,更多的僵局,就像德國學者考夫曼在8年前所說的那樣:“人們經常呼吁的社會福利國家改造不能以大規模的整體改革的方式進行,而是需要圍繞決定日常政治事務的細節問題展開令人生厭的爭論。”因此,對于歐洲,不要期待急劇的變化,無論領袖們的聲調多么激昂高亢,有的時候,進兩步、退一步也許是歐洲人最好的選擇。丁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