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主體】在今年9月27日,審計署指出中華骨髓庫“巧立名目創收”,據其統計,從2003年至2004年,中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資料庫管理中心向白血病患者收取“檢索相合費”和“管理服務費”共81.99萬元(10月21日《新快報》)。 中華骨髓庫從2001年12月成立至今,建成了一個
龐大的“公益網”。2002年1月,國務院編辦正式將中華骨髓庫批為局級單位,編制10人。作為慈善機構,它采用的卻是一種行政機制。這已經為它的“巧立名目”埋下了伏筆,對于類似這樣缺乏監督機制的政府行政性公益性組織,設立一兩個收費項目豈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要杜絕中華骨髓庫“巧立名目創收”,簡單地說就是要消除“中華骨髓庫”的官方色彩。“官”字號的“中華骨髓庫”由于國家的大包大攬,又沒有任何激勵機制,很容易產生官僚作風和效率低下的問題。 27歲的白血病患者袁薇婷今年離開了人世,而救她的骨髓早在她去世前兩個月就找到了,可因為她入住的廣東省人民醫院不是中華骨髓庫的定點醫院,她最終無法得到救命骨髓。 如果說中華骨髓庫向白血病患者收取“檢索相合費”和“管理服務費”還只是在經濟上訛詐白血病患者,那么袁薇婷的遭遇卻是中華骨髓庫“官僚作風”下的犧牲品。“中華骨髓庫”官方色彩一日不變,那么“巧立名目創收”等一系列詬病都難以根除。蔣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