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六號的發射成功邁出了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第二步。神六之后,中國航天路將通向何方?
國際先驅導報記者韓軒報道
按照中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劃,中國載人航天計劃分三步來實施,而神舟六號的成功等于邁開了第二步。在更廣的范圍來說,發射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和升空探測是人類航天活動的三大領域。神六
之后,中國航天路將通向何方?
神六啟動第二步載人航天計劃
按照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第一步是發射和返回無人和載人飛船,這一任務已經隨著我國第一名航天員楊利偉于2003年10月16日安全返回地面而完成。
第二步是繼續突破載人航天的基本技術:多人多天飛行、航天員出艙在太空行走、完成飛船與空間艙的交會對接。在突破這些技術的基礎上,發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間實驗室,建成完整配套的空間工程系統。
發射神舟六號,即標志著中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計劃。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航天局局長孫來燕17日說,神舟六號的成功發射與返回,是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承前啟后的非常重要的一步,是一期工程的結束,也是二期工程的開始。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有開艙門的動作,返回返回艙又必須關緊艙門,這一系列動作為下一步實施航天員出艙和飛船的交會對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神八將完成飛船定型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間試驗室,建成中國的空間工程系統,航天員和科學家可以來往于地球與空間站,進行規模比較大的空間科學試驗。
飛船系統總設計師張柏楠透露,神舟飛船將在“八號”基本完成定型,那時神舟飛船不僅是中國人往返太空的工具,還可能用來把其他國家的航天員和貨物送上太空。
定型以后飛船將有哪些基本特征?張柏楠介紹說,“飛船一旦定型后,其外形、內部結構,到控制服務系統和數據傳輸等基本要素都將保持不變。將從一個試驗產品變成成熟產品。”
而目前神舟六號“為后續建設小型空間實驗室和空間站打下了很好的基礎”,飛船系統副總指揮兼副總設計師秦文波說。
空間站建設
同時,作為火箭系統,據孫來燕透露,中國正進一步提升進入空間能力。為了能把更大的重量送入空間。下一步準備研制新型大推力、無毒無污染的運載火箭,大幅度提高在近地軌道和地球靜止軌道的運載能力。
至于發射場方面的能力來說,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介紹,中國載人航天發射場可以滿足未來空間站建設的需要。據他介紹,載人航天發射場在設計之初就著眼于滿足未來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的要求,采用兩個垂直總裝工位和一個發射工位結合的設計方案。這樣,通過雙工位并行操作,可以同時準備兩枚船箭組合體,先后運往發射區加注發射。由于火箭和飛船在廠房內進行垂直組裝和垂直測試,船箭組合體運至發射區后3天內即可發射升空,一周內可完成兩次發射,從而滿足了未來空間交會對接試驗的需要。
長期太空生活
出于更長遠的考慮,為滿足長期載人航天任務的需要(比如建造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中國正在研制載人航天再生式環控生保系統,以解決人類長期在太空生活問題。據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透露,目前部分關鍵技術已取得突破。
所謂環控生保系統的任務就是在航天器或者星球基地的密閉空間內創造一個與地表大氣接近的大氣環境,并在失重或者低重力條件下保障人員的正常生活和緊急情況下人員的生命安全,使得人員能夠在太空或者星球基地健康生活、有效工作。
陳善廣介紹,為了使人類能夠長期在太空生活,必須具備再生式環控生保系統,實現氧氣、水、食品、二氧化碳等的再生和循環。目前,中國科學家在水和氧氣的再生、二氧化碳的吸收等關鍵技術上已經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