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蘋果熟了。在擁有“江北水果大市場”之稱的棲霞市蛇窩泊果品批發市場上,果農們忙著選果裝箱,一輛輛滿載蘋果的車輛奔向四面八方。
今年棲霞蘋果又大獲豐收,總產量達12億公斤,優質果達90%以上。其中,嘎拉等早熟果已銷售一空,紅富士等晚熟蘋果接到國內外訂單15萬噸。
“三國
演義”——
果業插上科技翅膀
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日本果樹專家菅井功走進棲霞市臧家莊鎮的果園,看到這里引種的日本紅富士果樹長得密密匝匝,蘋果質量很差,一針見血地說“這不叫蘋果園,這叫‘森林’!”說著,他掏出隨身帶的剪刀和手鋸,將一棵棵果樹的枝條剪去了三分之一,剪得果農個個心痛。
然而,就在第二年,果農們欣喜地發現,經菅井功修剪過的果樹雖然著果少,但果子大、果型正、色澤好、價位高,產量和效益分別增加了32%和54%。嘗到甜頭的棲霞人又請來加拿大、荷蘭、美國等國的“洋專家”,掀起了一場果業革命。
與此同時,棲霞在全市開展了“人換腦筋樹換頭”的果業二次革命,對老劣差的果園進行高接換頭改造。這就是被棲霞人稱作“果園三結義”的全新嫁接方法,即用中國果樹的根,美國的砧,日本的紅富士蘋果接穗,嫁接優質紅富土蘋果。以蘋果為媒,中國、美國、日本三國的果業技術上演的現代“三國演義”,有效提高了棲霞蘋果的科技含量和市場競爭力,揭開了棲霞果業發展的新篇章。
生態立市——
優化蘋果生態環境
走進棲霞,無論城鄉、無論冬夏,人們看到的是藍天碧水、果園林海,聽到的是啾啾鳥鳴,呼吸的是新鮮空氣……這是棲霞市實施“生態立市”戰略的結果,也是為果業沖破綠色壁壘,應對國際市場挑戰創造的良好生態環境。
為優化蘋果的生態環境,棲霞市不斷加大環境保護力度。近年來,他們先后拒批了投資額巨大的項目33個,關閉了14家有污染的利稅大戶企業,取締了規模小、有污染的小作坊項目500個,對300多個污染源進行了根治。同時,大搞植樹造林,使全市林木覆蓋率提升至46.5%。在此基礎上,棲霞市著力優化果樹生長的小環境,全面實施無公害蘋果生產工程。他們先后推廣普及了配方施肥、樹下覆草、鋪設反光膜等20多項先進的管理技術,積極推行綠色食品證書制度,組織實施了“無公害蘋果基地創建工程”、“無農藥殘留放心果基地創建工程”,全市200多個村莊和80個企業拿到綠色食品證書,蘋果優質率達90%以上。
政府買單——
打造棲霞蘋果品牌
在棲霞蛇窩泊果品批發市場,筆者遇到一位前來賣蘋果的外地果農。筆者問他為何不在本地市場銷售,他說“棲霞政府花錢做廣告,蘋果名氣大,同樣的蘋果在棲霞市場上能比本地多賣三毛錢。”
棲霞有900多個村,18萬多農戶,村村戶戶有蘋果。蘋果是棲霞農民的命根子,但賣不出去就是“病根子”。為讓各地商販找上門來買蘋果,近年來棲霞市先后建起桃村和蛇窩泊等多處批發市場,搭建起良好的蘋果銷售平臺。為進一步提升蘋果的知名度,棲霞市投重金打造棲霞蘋果品牌。他們在財政收入相對困難的情況下,擠出300萬元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連做四年。他們還以果為媒,以節搭臺,從2002年起連續舉辦了四屆蘋果藝術節,有效提高了棲霞蘋果的知名度,提升了棲霞城市品牌。據不完全統計,五年來,棲霞市從財政拿出2000多萬元用于蘋果宣傳推介,舍得投入也帶來豐厚回報,全市18萬農戶五年間增收10多億元。(馮寶新
胡國鋒 林偉)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