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東方周刊》記者于津濤/大連、北京報道
關于人體標本的成本核算及經濟效益分析的語言仍然在公開場合出現
“你的報道會造成什么影響你應該最清楚。”9月2日,德國獨資企業、大連馮·哈根斯生物塑化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曉峰在電話里對《瞭望東方周刊》記者說,“你又來大連了吧?哈根斯董事長現
在德國。”
劉曉峰拒絕繼續回答記者有關人體標本進出口以及展覽的任何詢問,“新聞采訪的事情請與行政部蘆淑華部長聯系。”
2003年11月27日,《瞭望東方周刊》在創刊第二期以封面文章《尸體工廠調查》為題,對號稱全球最大人體標本加工企業的大連馮·哈根斯生物塑化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哈根斯公司)及其董事長、德國公民哈根斯進行了采訪;并披露了南京市蘇藝生物保存實驗工廠與江蘇省部分醫學院校及醫院存在地下尸源交易的事實。
其時,據南京市公安部門問詢調查,2001年6月,日本解剖技術研究所以學術研究的名義與南京蘇藝工廠簽訂了總價為338.4萬元人民幣的銷售合同,購買人體不同部位的塑化標本162件。這批標本于2001年9月18日在日本東京銀座展出,引起軒然大波。
而在中國美麗的濱海城市大連,投資1500萬美元的馮·哈根斯生物塑化有限公司已經形成了一個尸體收集、加工、運輸和展覽的全球化網絡。
事實上,從生物塑化技術的創始人哈根斯2002年在英國倫敦亞特蘭蒂斯藝術館首次舉行“人體世界”展開始,其所涉及的法律、宗教、倫理、科學和藝術之爭就從來沒有停止過。
作為一種高科技的產物,生物塑化技術在中國已經飛速發展,早在本世紀初,山東、上海、重慶、廣東、湖南以及遼寧大連等地已有多家生物塑化標本廠,而中國卻存在著相關立法空白:遺體捐獻者立法,人體器官捐贈法以及人體生物塑化器官的銷售立法等等尚未提上日程。
這種狀況在《瞭望東方周刊》報道兩年后,并沒有實質上的改變,關于人體標本的成本核算及經濟效益分析的語言仍然在公開場合出現。
神秘工廠仍不為人所知
“七賢嶺的人體標本加工廠?我從來沒有聽說過。”9月3日,大連市出租車司機老范告訴《瞭望東方周刊》。當天上午10時,老范開車帶著記者在大連市高新技術開發區七賢嶺一帶轉了兩圈才找到這座工廠。
和兩年前一樣,占地近三萬平方米的哈根斯公司仍是一個靜悄悄的所在,紅色的六層行政辦公樓孤零零地矗立在荒草叢生的院落里,看不到人走動。一切似乎都沒有什么改變,哈根斯公司圍墻外的大門上仍然沒有掛一塊廠牌。
兩年前,哈根斯先生接受記者采訪時曾雄心勃勃,計劃在五年內追加投資2000萬美元,并在廠區內再蓋一座生產大樓。但從記者觀察到的情況看,哈根斯公司似乎已經停止了基礎廠房的再建設。
在大連采訪期間,《瞭望東方周刊》曾隨機在大連高新技術區附近抽樣調查了十幾名來往市民,幾乎沒有人知道在大連還有這樣一家“獨特”的外資企業,雖然,兩年前《瞭望東方周刊》報道后,全國媒體曾廣泛轉載并作了后續報道。
“我是大連醫科大學的研究生,我知道我們學校有一個生產生物塑化產品的公司,也去那里參觀過。但我不清楚七賢嶺還有一家德國公司,其實生物塑化這種技術應用于解剖學領域對臨床醫學的教學來說是一項變革,我們學醫的這些都懂。”大連醫科大學臨床醫學系二年級研究生李玉玲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我知道這家公司,聽說生產什么人體標本,我拉過好幾個外國人,他們都在那里上班。我一個哥們兒也在那兒開過班車,干了不長時間就換人了。聽他說他們那里的班車司機經常換。”出租車司機老趙說,“既然是合法企業,搞得那么戒備森嚴干什么?”
事實上,與在國外進行人體標本展覽時的高調宣傳相比,大連馮·哈根斯生物塑化公司在國內一直非常低調,很少在國內媒體上曝光,更不會做任何產品宣傳。而哈根斯公司的企業網站也是英文網站,并沒有中文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