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自主創新突破口 本報記者 張子倩
2005年的青島科技,有兩件事可圈可點。
堅持掌握自主技術、培育自主品牌的海信,多年來的努力終于換來回報:一款僅有指甲蓋大小的數字視頻芯片,一舉打破了國外技術壟斷,
成為我國音視領域第一款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化芯片,被業界嘆為“信芯奇跡”。 還有一個“金王神話”。說的是一家以研發、產銷新型燭光材料為主,在新材料領域多元化發展的民營企業,每一天半就產生1件專利。在歐美國家,每4個家庭就有一家擁有金王產品,創造了“出口三支小蠟燭等于一臺彩電純利潤”的“神話”!
“信芯奇跡”也好,“金王神話”也罷,只是青島科技激昂澎湃的自主創新大潮中綻放的“浪花”。正如海信副總裁郭慶存所言:核心技術永遠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樣,企業競爭力的提升也絕非一朝一夕。
“十五”期間,青島在繼續造就和放大諸如海爾、海信、澳柯瑪、青啤、雙星等眾多中國名牌的同時,也扶持、培育出堪稱第二、第三梯隊的“后備軍”,中天信息、高校軟控、金王化學、金谷鎂業等一批高科技企業競相登場,成為科技自主創新的主力。他們的出現,得益于城市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的戰略定位,更來源于建立和完善城市科技創新體系,形成以企業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的生動實踐。
“七大亮點”看突破
2005年10月8日。八大關小禮堂。
企業自主創新座談會邀來了國家科技部的專家領導,也吸引了青島20余家企業老總熱切的目光。當聽到“經過‘十五’期間的努力,青島企業在研發規模、研發投入、人才集聚、技術標準、專利申請、硬件設施、新產品開發等技術創新主要環節形成‘大面積’突破,真正成為自主創新主體”的時候,國家科技部副部長李學勇忍不住接過話頭:“青島經驗,值得在全國推廣!”
讓企業成為創新主體,這句話已喊了多年。“十五”期間青島的情況怎樣?請看———
企業研發中心形成規模。海爾投資5億元建成中央研究院,開發超前及新領域技術,跟蹤、分析和研究與企業發展密切相關、超前5至10年的技術;由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863產業化基地、國家級生產力示范促進中心和山東大學海信研究院組成,占地7萬平方米的海信研發中心,從事前瞻性的關鍵技術研究、技術和產品研發、研發技術支持平臺和企業全面創新……目前,我市共有126家企業技術中心,其中國家級10家,省級27家,市級89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3家,其中國家級兩家,省級8家,市級13家。
企業真正成為科技投入的主體。“十五”期間,我市大中企業的科技投入約占社會總投入的87.5%。其中,海爾研發投入為43.6億元,占銷售收入的4%;海信研發投入12.4億元,占銷售收入的5%。
企業成為技術標準的制定者。憑借技術領先優勢,青島許多企業開始牽頭或參與各類國際、國內技術標準的制定。海爾防電墻技術成為我國首個自主知識產權的家電國際標準,海爾“雙動力”目前已被納入2006年世界IEC國際標準提案。目前,海爾集團共主持制定網絡家電、家居集成等4項國家標準,并參與86項國際、國家標準的制定。
企業成為專利申請的主力軍。在青島的發明專利申請者中,企業占80%以上,授權量企業約占60%。職務發明專利申請量企業達1574件,占79%,遠遠高于全國36%的比例。
企業成為成果推廣和新產品開發的主體。“十五”期間,青島企業平均每年開發新產品5000多個,去年一年全市企業技術創新項目達4912項,其中大部分擁有國內甚至國際專利,相當大一部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大量新技術、新項目推動了新產品開發和新興產業的快速崛起。
“名牌互動”出特色
眾所周知,相對于科學和人才支撐,我國技術支撐原本十分薄弱,長期以來形成的研究機構“出成果,出人才”與企業“先市場,后技術”科研方針上的差異,直接導致了產學研不相銜接,從而大大阻礙了產業技術進步。從國家到地方,產業技術落后以及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已然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
企業應該成為創新主體,企業怎樣才能成為創新主體?2004年9月,進入新世紀后的全市首個科學技術大會召開,市委、市政府正式下發《關于加強區域創新體系建設,推進高新技術產業持續快速發展的意見》,對于這一長期困擾政府、企業的問題給出明確回答。這就是:加強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全力推進國家創新體系企業研發中心建設試點。
不錯,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是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的突破口,是科技自主創新的基本體制架構,更是城市核心競爭力的源泉。
顯然,一說到體系建設,絕不僅僅是企業自己的事。市科技局副局長蓋健在接受采訪時說,“十五”期間,我市將地方科技工作定位于引領支撐經濟建設和產業發展上,從戰略規劃、人才隊伍、科技項目、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政策等多方面來指導、幫助企業建立技術創新體系,完善和優化企業創新外部環境,從而使得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不斷得到提升。
這是一個政府與企業的共識:科技與經濟結合的突破口在企業,而政府部門從中引導、幫助、協調、整合同樣重要。“十五”期間,市科技局堅定不移貫徹“大科技”思想,幫助企業樹立“國家目標”意識,積極承擔國家層面的項目開發,成功地推出了企業技術創新的“名牌互動”模式。
海爾的“四個堅持”,海信的“兩大步”,堪稱青島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吸收、消化再創新的典范。海爾創新的思路是,第一臺引進、第二臺國產、第三臺出口、第四臺海外生產;海信則提出“第一代技術引進,第二代必定自主研發”的口號。過去這5年,以海爾、海信為代表的青島大企業走過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研發,由大到強,再由強到大的發展之路。去年成為首批國家創新體系企業研發中心試點后,海爾在全球范圍內聯合開發超前、尖端技術,成立了多國聯合的海爾—瑞薩聯合實驗室,在彩電、家庭網絡等領域開展研究合作。海信集團組建了以支撐海信3C產業持續發展為目標的海信軟件開發中心,與山東大學聯合設立了山大海信研究院,并將工業設計中心、監測中心、信息技術中心等條件平臺整合,組建了海信技術服務公司,進一步強化了研發平臺的集成和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