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不可能既要實現現代化,又要把一半以上的國民長期地滯留在農村,如此,既讓一大批有條件的農民進不了城,也難以實現土地向種田高手集中的理想狀態,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也就難以實現
有專家指出,未
來15年雖然是中國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按照平均一年提高城市化率1個百分點,從現在到2020年,城市化的水平達到58%左右,如果按照2020年總人口14.7億來計算的話,屆時城市人口8.4億,農村人口還有6.3億。 就在人們還在為城市化的進程應該快一些還是慢一點、城市化的主力是大城市還是小城鎮而舉棋不定之時,這一分析,無疑給我們以警示和緊迫感。我們不可能既要實現現代化,又要把一半以上的國民長期地滯留在農村,如此,既讓一大批有條件的農民進不了城,也難以實現土地向種田高手集中的理想狀態,農業的集約化、規模化和現代化也就難以實現。
從一定意義上說,現代化就是城市化,現代化的過程就是城市化的過程,就是農民進城的過程。由于認識上的差距,我們過去已經失去了不少加快城市化的歷史機遇。最近,又有專家指出,由于宏觀資源的有限性,我們就更不應該實行城市人口控制,而應該敞開城市大門,讓更多的人從農村自由進入城市。理由是:第一,在人口和資源相對穩定的狀態下,城市化是最節約資源、最高效率的人類生存和發展方式。這一點早已無須證明。第二,人們(尤其是城里人)往往只看到“外來人口”進城是和城市“爭奪資源”,卻往往對他們帶來的資金、智力、勞動力以及各種創造的資源視而不見。近20年中國城市化進程的事實說明,城市的人口承載力是可以不斷增強的。第三,我國半個多世紀以來人為阻止城市化,已經讓我們付出了慘重的環境和人口增長代價。中科院的評估表明,西部有1/5的土地承載力處于超負荷狀態,造成許多地區自然生態環境惡化。半個多世紀以來,荒漠化及嚴重水土流失地區的面積各增加了約1.5倍,中國等于丟失了大約350萬平方公里土地。分析認為,由于二元戶籍制使大量人口滯留農村或由城返鄉,所以,中國在過去半個多世紀里,在人口戰略政策失誤而“誤增”的龐大人口基礎上,因此又多生了1億人口。分析認為,既然城市化是最節約資源、最高效率、最文明、最能有效節制人口增長的人類發展模式,今日中國的大城市就不應以“資源緊張”為由實行“人口控制”。
因農民消費落后而導致內需不足的真正原因,同樣說明更多地吸收農民進城的必要。消費的實踐證明,平民百姓才是消費的主體。但農民為什么消費水平低?有專家分析說,農民消費低不完全在于收入低,而在于“公共品”的缺乏。除去收入低的原因,正是農村消費環境惡劣、缺少配套設施,使得很多耐用品難以打開農村市場,反觀城郊農村,由于城市基礎設施的輻射效應,耐用消費品頗受農民歡迎。這反映農民不是不需要消費,而是不愿意浪費型消費。
而采取加大農村公共品建設的路子,并不都是合理的,從“統籌”的角度,同樣的投入,公共品在農村和小城鎮的利用率極低,低效投入,無疑將加大整個社會運行的成本。所以,中央曾明確指出,所謂“小城鎮”的概念就是縣城和自然形成的有特色的資源型城鎮,而非“大村子”式的所謂城鎮。
由于中國經濟的基礎薄弱等諸多因素,在吸納農民進城的過程中必然帶來很多的問題,但是,“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與延遲農民進城相比,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還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