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應鎮“比”出農村新氣象 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今年以來,膠州市張應鎮黨委在全鎮扎實開展了以“比學習,爭做新型農民;比道德,共創小康家庭;比環境,建設美好家園”為主題的文明新農村建設活動,使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
化素質有了明顯提高,全鎮尊老愛幼的風氣更加濃厚。 比學習爭做新型農民
9月5日,在張應鎮農業科技服務中心,一場精彩的“如何搞好奶牛養殖”的專題講座正在進行。鎮禮堂里的60名聽眾都是該鎮奶牛養殖的大戶,他們像小學生一樣,聚精會神地聽講,認真記筆記,沒有交頭接耳,更沒有抽煙打盹的。講課人既不是知名專家,也不是大學教授,而是該鎮集南頭村的“土專家”楊福海。從奶牛日常的飼養到奶牛產奶,楊福海講得頭頭是道,精彩實用。
為了引導農民自覺加強對農業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運用,提高技術水平和市場意識,張應鎮充分利用鎮村兩級黨校、人口學校等學習陣地,將每月5日固定為“農民學習日”。之前,鎮黨委、政府精心列出了內容豐富的課程“菜單”,由村民按“胃口”“點菜”,在“學習日”當天,由鎮黨委根據村民反饋的信息確定學習主題和學習內容,印發學習材料,集中開展學習活動。
比道德共創小康之家
張應鎮東張應村村民劉汝業,因為一時沖動,曾與父母因瑣事發生過爭吵,該鎮黨委有關負責人在其參評“十星級小康之家”的明禮星一欄上打了個“Ⅹ”號,在旁邊備注欄里注明,“某月某日,曾與父母發生過爭吵,不合格”。這樣,各方面條件都很好的劉汝業一家最終無緣“十星級小康之家”。此事在張應鎮傳開,村民們心服口服。夫妻倆感到臉上無光,如芒在背,認識到了自己當初的莽撞,主動找父母賠禮道歉。后來,再也沒跟父母紅過臉。經過村道德評議會的推薦,今年6月,張應鎮黨委敲鑼打鼓地為他家掛上了“十星級小康之家”光榮匾。光榮匾“失而復得”的故事,被十里八村的鄉親傳為佳話。
道德建設是搞好創建小康家庭的核心。張應鎮黨委在全鎮開展了以“比
道德”為主題的“十星級小康之家”創建活動。“十星”基本涵蓋了農村移風易俗、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的內容。同時,各村成立了道德評議會,下設督導組和考核組,督導組把每個家庭的日常行為、違規過錯、善行義舉記錄在案,考核組對農戶自己申報、評議會推薦的家庭逐一量化考核,評選出“十星級小康之家”,被授予“十星級小康之家”的家庭將參評全鎮“十佳文明家庭”。
比環境建設美好家園
進村的水泥路筆直平闊,道路兩旁的樹木青翠欲滴,村莊的住宅樓拔地而起……漫步張應鎮的村莊,我們驚喜地發現,以前那種農村環境臟亂差的現象再也不見了。
“現在你到俺村看看,那環境可比城里差不了多少。”西張應村村民宋承奎談起村里的環境衛生,滿臉的驕傲和喜悅。“過去農村哪有這呀,我們的生活垃圾從來都是到處扔,現在好了,有了垃圾箱,我們也養成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指著不遠處的垃圾箱,旁邊的一位老大娘隨聲附和著說。
為將農村環境抓出實效,鎮黨委專門制定了詳細的環境綜合整治考核方案,成立了
專門的環境整治日常管理和村容村貌監察大隊,負責全鎮各村的日常管理工作。各村在主要道路兩側栽植了樹木,在村內建起了垃圾箱,實行垃圾定點堆放,定時清運,拆除了私搭亂建建筑物,保證了村內道路的暢通無阻、干凈整潔。全鎮共投入資金60多萬元,沙石硬化80多條大街,栽植綠化苗木一萬多株,修建排水溝一萬多米,建起垃圾箱62個,全鎮農村環境煥然一新。(梁學勇 張金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