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學研結合凸現“項目+公司”模式
重點實驗室進軍經濟主戰場
總數達到22家,覆蓋我市四大主導科技產業領域
本報訊眾所周知,
青島科技成果轉化有個特色鮮明的“雙大合一”模式,大院大所與大企業聯合,共建科技企業或組成戰略聯盟,推進科技自主創新。其實,就眾多中小企業而言,他們同樣有著“近水樓臺先得月”的體會。這是因為,遍布海洋、軟件、新材料、生物醫藥等各個領域的市級重點實驗室,已成為我市企業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的“黃金搭檔”,以“項目+公司”為代表的產學研結合模式形成了新的亮點。
2000年底正式啟動的市級重點實驗室建設工程,五年來有了長足發展,逐步成為原始性創新的基地、產學研結合的亮點、凝聚高層次人才的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的前沿,為推動青島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日,市科技局正式批準依托萊陽農學院建立現代農業質量與安全工程市級重點實驗室,標志著我市市級重點實驗室總數已經達到22家,覆蓋海洋科技、軟件技術、生物醫藥、新材料等四大主導科技產業領域。
在22家市級重點實驗室中,海洋科技領域的數量最多,達到6家;生物醫藥領域次之,包括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和現代生物工程3家;新材料和軟件產業領域各一家。此外,我市還在納米技術、工業信息化、新型環保、現代分析技術、智能控制與機器人、網絡家電和智能信息研究領域設有重點實驗室,代表并引領著城市知識創新體系的發展方向。
來自市科技局基礎處的統計表明,重點實驗室作為產學研結合的亮點一直表現“搶眼”。2001年以來,我市高校、科研院所采取成果轉讓、技術服務、興辦項目聯合體、成立股份制公司等多種形式,自辦或聯辦新興科技企業47家,投資總額達7.6億元,注冊資金4億多元,實現產值近5億元。
落戶青島科技大學的市新材料重點實驗室堪稱“項目+公司”模式的領跑者。成立三年來,該實驗室瞄準我市乃至國內尚屬空白的領域開展自主研發,一待技術成熟,即通過社會融資成立“項目公司”,以實驗室為技術支撐、企業為載體迅速實現產業化。目前,已有多項成果通過這一模式走出實驗室,走向大市場,創造出可觀的效益。該校副校長劉光燁介紹,近年來實驗室加強與企業合作,與海晶化工、佰世坤科技、德意利、宏達塑膠、基珀密封、海源實業等企業建立了密切的產學研關系,先后完成了高性能PVC樹脂開發、波狀擋邊輸送帶、轎車內飾材料與模具等成果研發。
記者注意到,經過市科技部門的悉心培育和大力推動,“項目+公司”模式已經在我市重點實驗室與企業之間普遍推廣開來。市海洋藥物重點實驗室以抗動脈粥樣硬化海洋藥物916和高效吸水保水劑作為技術股份,與青島深藍投資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青島海大深藍生物工程投資股份有限公司,生態因子調節劑系列產品———高效吸水保水劑供不應求。新開發的“林果樂”、“農友一號”、“花伴侶”等五個保水劑系列新產品,在山東、北京等地城市綠化以及新疆、內蒙古“退耕還林”工程中被廣泛應用。民營企業喜盈門集團與市纖維及紡織品工程重點實驗室達成合作協議,開發的海藻纖維不僅具有醫療保健功能,而且抗菌、防輻射、防紫外線,以其高技術含量呈現出廣闊的產業化前景。(本報記者張子倩本報通訊員焉巋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