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哪去了”
2004年8月,本刊及全國媒體關于新興醫院的系列報道推動了社會輿論關注醫療衛生改革的一波浪潮。
在本刊率先報道后,新華社“新華視點”欄目、《新京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立即跟進,就新興醫院廣告宣揚的治愈率與實際治愈率不符,掛號費、檢查費、藥費畸高,部
分醫生沒有資質等問題進行了跟蹤報道。
《新京報》報道說,新興醫院連掛號費都按市場需求波動——“兩年前,掛現在被稱為‘送子觀音’高雅儒的號只要五元錢,三個月前最多時竟漲到500元,還需要等一個月;不久后,高的掛號費又驟降,現在只有50元了。
”為了確保收益,這個醫院的導醫小姐實行“全程式”服務,親眼看到患者交了檢查費、藥款后才離開。
而新華社“新華視點”則對經常開出幾千上萬元藥物的新興醫院中藥房作了一番形容:這個藥房用大秤像稱糧食一樣稱藥,連中藥房最必需的戥子都沒有......2004年8月,經北京媒體的集體性揭露,新興醫院似乎一推就倒。
媒體的質疑引起政府主管部門的重視。報道刊出后,國家工商總局下令,以虛構故事情節電視短片形式發布的廣告一律停播。在當時,這個規定無疑是針對新興醫院為代表的一些醫療機構。
與此同時,北京市工商局緊急召見新興醫院負責人,責令其立即停止制作和播放違法廣告。他們所說的違法廣告涉及受新興醫院邀請的影視明星:唐國強和解曉東。
盡管有媒體的狂轟濫炸,有關部門也表示了決心,但是新興醫院依然屹立不倒。總投資不過5000萬元的新興醫院,仍在國家級電視臺和多個省級電視臺上星頻道購買數量驚人的廣告時段。
面對幾乎一邊倒的社會輿論,新興醫院在自己的網站上貼出這樣的字句:“這樣的結局(編者注:指醫院依然正常營業)令少數媒體尷尬不已——政府哪去了?就沒人出面管管?為什么迄今為止新興在央視、新浪的廣告仍能暢通無阻?”
輿論監督的有限收獲
“政府哪去了?就沒人出面管管?”新興醫院對公眾提出的“問題”,確實是當前醫改困境中很多人心中的渴望。近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葛延風等人提出的醫改報告因作出“醫療改革基本不成功”的判斷,受到廣泛關注,這個報告在結論部分指出:醫改的“核心問題在于強化政府責任”。
新興醫院每次80元的掛號費和每次700元到2000元的檢查費,在記者回訪時仍遠高于北京地區其他不少醫院,記者將了解到的情況反映到海淀區衛生局,詢問新興醫院高收費問題遭到媒體廣泛質疑后,衛生行政部門是否實施過監管。
該局答復:我們只管無照經營,日常行政執法權在海淀區衛生監督所;海淀區衛生監督所則答復:我們只管醫院資質和醫生從業資格,掛號費和檢查費的核定權在物價局;北京市物價局答復:醫療衛生服務收費標準我們制定出來,有不落實的情況,請向衛生執法部門反映。
從北京站下車的旅客會發現,夾道歡迎他們的是新興醫院的燈箱廣告;而它的電視廣告仍然在深夜里照常出現。
北京市工商局對此的解釋是:他們嚴格按照國家工商總局的規定,每天24小時對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全國40多個電視頻道進行監控。一旦發現有國家明令禁止的以“虛構故事情節電視短片形式發布的廣告”,將立即給予媒體行政處罰。顯然,目前新興醫院的廣告算是符合法律規定的。
盡管北京新興醫院屹立不倒,但是本刊的報道還是取得了“有限的收獲”。在本刊報道之后,討論醫療廣告問題的熱度,一直延續到今年的“兩會”上。
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提案組收到了80件要求整治醫療衛生廣告市場混亂局面的提案。全國政協秘書處官員表示,在一個特定議題上收到如此數量的提案,是空前的。
行政主管部門也在這個問題上給予了回應,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醫衛界委員聯組會議上,時任衛生部副部長的高強表示,衛生部正加緊擬訂相關方案報國務院,建議取消醫療廣告。8月22日,牛皮癬等七種疑難病癥的治療廣告被衛生部發通知禁止。
此前,2005年4月底,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發布的《2005年第一季度廣告監測公告》中,矛頭直指醫療廣告。中國教育電視臺發布的新興醫院不孕不育治療中心的醫療服務廣告,由于“屬典型的以新聞報道形式發布廣告,以患者、專家的名義做證明,嚴重誤導消費者”而榜上有名。
虛假醫療廣告成為眾矢之的不是沒有原因的。中華醫院管理學會民營醫院分會秘書長趙淳分析說,可以說就是那些靠虛假廣告發家、專治“疑難雜癥”的民營醫院,一定程度上把醫療衛生改革引入了死胡同。
趙淳說,本來,發展民營醫院的目的是增加醫療服務供給,降低公立醫院的壟斷程度,以便提高服務質量,降低服務價格。但現實卻是,不加限制的市場化使得一些追求短期回報的人進入這個市場,而安分守己、追求長期效益的醫院卻跟著信譽受損,良幣被劣幣驅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