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有13億人口,9億在農村。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決定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關鍵,也是關系黨和國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問題。農業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農村穩則社會安。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要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堅持從各地實際出發,尊重農民意愿,扎實穩步推進新農村建設。這是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形勢下統籌城鄉發展的重大戰略決策,它對于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改變農村落后面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建設富裕、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廣大農民的心愿,也是許多有為之士的努力追求,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新中國成立之前,曾有一批學者和實業家為使中國農村擺脫積貧積弱的面貌,以各自的方式進行探索,從事“新鄉村建設”活動。他們有的帶領專家進行鄉村建設實驗,進行社會調查,掃除文盲,開辦平民學校,推廣合作組織,創建實驗農場,傳授農業科技,改良動植物品種,倡辦手工業和其他副業,建立醫療衛生保健制度;有的辦起“鄉治講習所”,開展“村治運動”,創辦鄉村建設研究院,開啟“鄉村建設”實驗,建立鄉農學校,推行社會改良,禁煙、禁賭、放足、辦合作社等。有些愛國實業家以鄉村現代化為目標,以交通運輸為龍頭,開展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這些鄉村建設的實踐探索,在不同程度、不同范圍內取得了成績。然而,在當時那種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背景下,這些探索基本上屬于知識分子倡導的社會改良及其實驗,不可能從根本上改變農村面貌。
新中國的建立,使中國農村翻開了嶄新的一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廣大農民走上了社會主義陽光大道,農業和農村開始發生歷史性變化。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農村家庭聯產承包制的改革實踐,極大地推動了中國經濟和社會前行的車輪,加速了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步伐,也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奠定了雄厚的物質基礎。
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高度重視農村問題。他說,我們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的,在農村先見成效!稗r村改革的成功增加了我們的信心,我們把農村改革的經驗運用到城市,進行以城市為重點的全面經濟體制改革!
鄧小平還說,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制,第二個是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稗r業問題要始終抓得很緊!
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同樣高度重視農村問題。江澤民同志指出:“我們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抓住農村這個大頭,就有了把握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主動權!秉h的十五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設“富裕、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