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投資環境的日臻完善和招商思路的轉變,青島就如同一棵枝繁葉茂的“梧桐樹”,吸引著國內越來越多的“金鳳凰”前來投資發展。這些“金鳳凰”在自身取得驕人業績的同時,也為青島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突出貢獻。
近幾年來,我市在努力打造區位、港口、海
洋等硬環境的同時,還著力營造有利于外來投資發展的良好“軟”環境。尤其是隨著我市三大特色經濟、四大工業基地、六大產業集群的建設以及2008奧帆賽籌備工作的啟動,為國內外資金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據市經合辦統計,1998年我市實際利用內資只有20億元,到2004年已增長為192.7億元,年均增長幅度到達52%。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引進500萬元以上內資項目1186個,實際到位資金202億元,同比增長35.4%。
“國字號”大企業紛紛亮相島城
幾年來,我市緊緊圍繞產業集群招商,以大項目為抓手,主攻重點區域,不斷擴大對內招商領域,促成大批“國字號”項目相繼落戶。
花落開發區的中石化大煉油項目已開工建設,目前到位資金超過8億元;中海油海洋石油工程項目已投入2.8億元;華電青島發電有限公司到位資金達2.1億元;中船重工已投入青島造船基地項目1.7億元;上汽通用五菱微型商用車生產基地目前已投入建設資金1.5億元;中冶集團、中國建材集團、中國農發集團、酒泉鋼鐵等投資的10多個過億元項目已順利開工;投資3.6億元的萊鋼建設大廈、投資2.8億元的數碼科技中心、投資2.2億元的中國聯通已開工建設;投資8億元的中信萬通證券、投資7億元的地恩地總部,以及海協信托、中國電信、中商集團總部大廈、省科學院高新技術研究分院、博新生物醫藥產業化基地、盛和大廈、石油大廈等一大批過億元項目正在積極推進。
同時,一批新簽約大項目紛紛啟動:一汽集團已與我市簽約,將在青打造商用車生產基地;首鋼集團與城陽區合作的新材料基地、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的星級賓館、魯能控股的LNG碼頭等項目已正式簽約;上海寶鋼與市政府簽訂了擴大合作備忘錄;民生銀行青島分行將在年底開業……
優化產業結構,內資功不可沒
經濟結構的逐步優化,產業集群的聚集組合,是內資項目對城市發展非常重要的一個貢獻。
統計表明,在青島對外開放前夕,全市的一、二、三產比例為25:50:25,而歷經20多年對外開放浪潮的洗禮和十多年國內招商引資的發展,大量國內知名制造業和服務業企業紛紛入駐島城,推動我市三次產業結構逐步改變,2004年已變為7.5:54.1:38.4。在這個過程中,二、三產業均逐步打破了原來的單一格局,電子家電、港口物流、造船、石化等現代產業迅速崛起,并涌現出一大批叫響國內外的名牌企業。
尤其是今年以來,一批有實力的國有企業加速了國內產業整合速度,這些“重量級”企業頻頻將目光鎖定青島,從而有力推動了我市工業結構的調整和產業結構的升級,為青島加快建設六大產業集群搭建起更高的平臺。
比如在造船方面,中國造船業龍頭———中船重工集團計劃總投資100多億元在青島建設9個大項目,統籌規劃青島海西灣船舶工業基地。武漢重工鑄鍛公司投資建造船用大型柴油機項目、中國機械進出口公司計劃投資9億元建設船塢及防波堤等造修船配套設施項目,將共同打造青島現代化的造船產業集群。
再如在物流方面,鐵道部計劃總投資7億元在膠州建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青島鐵路中心站;在鋼鐵方面,今年上海寶鋼集團公司與青島市政府簽署了合作備忘錄,以進一步擴大寶鋼和青島業已建立的良好合作關系,萊鋼建設集團已在青島投資設立了7家公司;在金融方面,深圳發展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華夏銀行、民生銀行等紛紛入駐島城;在商貿方面,國美電器、蘇寧電器、陽光百貨等紛紛入青搶占商機;在科研院校方面,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中國農科院煙草研究所、包頭鋼鐵設計院、石油大學青島科教園區等相繼移師青島……
內資企業提供更多就業崗位
據市經合辦統計,截止到目前,中央直管大企業、國內500強、民營百強等六大類企業已有140多家來我市投資或設立分支機構,投資200萬元以上的中小企業近3000家;外地政府、企事業單位駐青辦事機構達到500多家;加上投資200萬元以下的各類外地企業,來我市投資的外地企業總數已超過4000家。這些內資企業在促進我市就業方面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如投資百億元的大煉油項目投產后,再加上配套企業,至少將帶來上萬人的就業機會。
目前,青島已成為匯聚天下客商投資興業的熱土,國內知名大項目的大量進入,不僅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和先進的思想觀念,同時,對于推動青島產業集聚、提升城市核心競爭力,必將發揮出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報記者鄒吉宏本報通訊員王民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