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一共三萬企業,如此多的企業僅靠區政府的力量是難以實現有效管理的。我市新財政管理體制實施以來,財政局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措施已由‘區屬經濟’向‘區域經濟’進行轉變。”談起三萬戶企業財政管理的工作,市南區財政局有些頭疼。
為鞏固和發展稅源經濟,充分調動起街道辦事處經濟發展的積極性,市
南區財政局在全省率先創建了街道“虛擬財政”。創建“虛擬財政”以來,平衡穩固、充滿活力的街道實體財政和創新街道管理體制得到實施,據統計,2004年全區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完成10.06億元,同比增長19.38%,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非一級政府做“一級財政”
市南區財政局有關人士向記者解釋說:“虛擬財政管理體制是把街道辦事處作為政府一級財政管理,按照我國現行體制規定,辦事處不屬于一級政府,是政府的派出機關,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成為一級財政,所以把這種體制叫做虛擬財政管理體制。”市南區在充分發揮區財政職能的同時,以創建公平、公正、規范的區街財政分配關系為目標,模擬一個切實可行的街道一級“虛擬體制”,實現街道“虛擬”財政管理。虛擬財政管理體制的“新”在于它不同于過去的“統收統支”財政體制,也不同于“大包干”體制,而是從稅源經濟健康發展的角度,賦予辦事處發展街域經濟的充分權力。
據了解,體制的基本內容是以2003年為基數年,按照“確保基數、收支掛鉤、比例分成、節余留用”的原則,在保留100戶重點稅源企業及部分特殊企業歸區政府管理的基礎上,將市南區轄區內其他近2萬戶企業按照區域劃分全部下放各街道辦事處管理。
“小街道”辦“大事”
“作為政府派出機構的街道辦事處,雖然已擁有居委會、小組長等較為完善的網絡群體,但平日工作僅限于為管區居民服好務,對街城內各類單位、企業的經營狀況、效益變化及納稅情況并不關心。”市南區財政局局長陳偉介紹說,2003年市南區政府通過走訪發現無證業戶及在市南區經營在其他區市納稅的現象較為普遍,充分暴露出財政管理體制忽視稅源動向和無法調動辦事處招商引資、發展街域經濟的漏洞。陳偉對記者說:“鑒于這種已不適應新形勢下發展稅源經濟積極性的漏洞,迫切需要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繼續延伸,為此區里大膽提出街道‘虛擬財政’管理體制。”
街道辦事處充分行使虛擬財政賦予的發展經濟的職能,憑借其基層綜合管理機構的優勢,使區政府不必疲于應對即可掌握稅源企業動向和稅收情況,不僅保證了區級財力的穩步增長,更有利于區委區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政策。
據統計,2004年市南區累計實現區級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首次突破1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9.38%,是青島市新財政管理體制改革以來,市南區財政收入增幅最高的一年,也為全區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財力保障。
雙贏的財政體制
自2004年虛擬財政實施以來建立的激勵約束機制,市南區各街道辦事處紛紛從中受益。據市南財政局介紹,各街道辦事處完成收入計劃的按支出基數的60%分成,超額完成收入計劃的按相應公式套算分成,完不成計劃的則只保障支出基數。各街道發展區域經濟的積極性空前高漲,區———街———居(委會)三級協稅護網絡更趨健全,稅源非正常流失明顯減少。據統計,2004年各街道辦事處全部完成預定計劃,累計完成區級收入44542萬元,同比增長19.6%,增收7300萬元;完成下達街道辦事處計劃的102.51%,超計劃2.51個百分點,超收1089萬元。通過體制結算,街道辦事處實實在在地體會到了體制改革帶來的甜頭,同時也為街道辦事處發展社區建設提供了財力保障。
八大關街道辦事處書記呂俊川介紹說:“在沒有實施虛擬財政以前區財政只為街道辦撥款幾萬元,根本無法進行大規模的社區建設。而去年通過體制結算后,街道辦事處獲利接近100萬元。”
“‘虛擬財政’是個‘雙贏’體制,確切地說就是同時促進了區和街道財政收入的增長,有利于增強街道辦事處稅源經濟意識,有利于提高街道辦事處發展經濟的責任感和緊迫感。”市南區區長李眾民介紹說:“體制實施一年的實踐證明,區委、區政府關于在街道試行虛擬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決策是完全正確的,有力地促進了財源經濟的新發展。隨著2002年青島市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施,我區以區屬和個私經濟為主體的稅源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區域經濟’取代‘區屬經濟’成為財政管理體制改革后我區稅源經濟的新模式。”本報記者
趙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