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特別突出了“以人為本”這一理念。提出“認真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可以預見,“十一五”期間。在經濟社會和諧發展的框架下,人們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自身素質等各個方面將會得到改善。
經濟發晨帶來
生活富裕
就業乃“民生之本”。為了解決日益嚴峻的就業問題,《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把擴大就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堅持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同時,《建議》確立了2010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經濟發展目標。可以預見的是.“十一五”時期,隨著國民經濟的穩步增長。以及通過各種就業政策的積極推進.人們將會得到更多的就業機會。每年新增就業人數將會有所增加。
從去年開始.在中央惠農政策的推動下,農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幅度扭轉了“十五”頭三年連續下滑的趨勢。為了鞏固這一良好勢頭。進一步改善農民收入狀況,《建議》提出在“十一五”時期.積極推動城鄉統籌發展,推進現代農業建設.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千方百計增加農民收入:并且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就為“十一五”時期推進農村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利于促進農民收入的穩步增長,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協調發展。
近年來,我國居民最終消費需求不斷下降,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收入水平偏低。為此,《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使“城鄉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普遍提高”,在居住、交通等方面“條件有較大改善”。這就預示著,“十一五”時期,在確保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的基礎上.人們的購買欲望會被進一步調動起來。
社會事業發展保民生
“十一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轉型過程將進一步加劇。要使這一轉型能夠平穩推進,整個社會需要構建嚴密而可靠的安全網。目前,我國社會保障覆蓋面偏窄、覆蓋率偏低.遠遠不能滿足結構調整的需要。針對這一問題,《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要“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認真解決進城務工人員社會保障問題”。這將有利于“十一五”時期不斷擴大社會保障的覆蓋范圍。使越來越多的老百姓享受到更全面的社會保障,以減少轉型所帶來的摩擦和震蕩,盡可能消除人們的后顧之憂。
發展教育既是科教興國的重要支撐,也與億萬人民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盡管我國實行的是九年制義務教育,但仍有一些適齡兒童不能上學。同時,人民群眾對教育亂收費以及教育質量下降等問題也議論頗多。為改變教育發展的現狀,《建議》提出,“十一五”時期,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普及和鞏固義務教育,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結構調整,促進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學習型社會。有理由相信,“十一五”時期,在教育事業得到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更多的人能夠得到更高水平的教育。全民的文化素質也會因此得到提升。
醫療衛生狀況的好壞也是關乎人們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從我國目前的情況看.絕大多數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狀況不滿,特別是“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較為突出。《建議》指出,“十一五”時期.要“認真研究并逐步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繼續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完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體系,基本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展望“十一五”.衛生保健體系將會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公眾能夠在可承受的價格水平下享受到更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居民的健康水平也會相應得到提高。
目前,我國文化消費市場剛剛形成,文化產業發展尚未形成規模.在文化產品的數量、質量和價格等方面與消費者的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著較為嚴重的脫節。針對這一情況.《建議》指出,“十一五”時期。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創造更多更好適應人民群眾需求的優秀文化產品”。這預示著文化消費的巨大能量將會在“十一五”時期得到進一步釋放.人們的精神生活會進一步改善。
摘自《半月談》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