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劉英潮)明天,銀監會頒布的《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以下簡稱“指引”)正式實施。按照其中的政策規定,各家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起點應在5萬元以上,外幣在5000美元(或等值外幣)以上。記者獲悉,本市銀行此前銷售的“門
檻較低”的這些理財產品今天全部退市,11月1日以后推出的新品將嚴格執行新的投資起點規定。
據悉,我國《商業銀行法》明確規定,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證券和信托業務,同時由于利率尚未完全市場化,銀行開發銷售個人理財產品面臨的約束較多,潛在的法律風險較大。《辦法》和《指引》明確界定了個人理財業務是建立在委托代理關系基礎之上的銀行服務,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理財計劃,是指商業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固定收益,銀行承擔由此產生的投資風險,或銀行按照約定條件向客戶承諾支付最低收益并承擔相關風險,其他投資收益由銀行和客戶按照合同約定分配,并共同承擔相關投資風險的理財計劃。非保證收益理財計劃可以分為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和非保本浮動收益理財計劃。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的起點金額,人民幣應在5萬元以上,外幣應在5000美元(或等值外幣)以上;其他理財計劃和投資產品的銷售起點金額應不低于保證收益理財計劃的起點金額,并依據潛在客戶群的風險認識和承受能力確定。
本市多家銀行10月底之前已經陸續停止發售本外幣理財產品。當月銷售的人民幣理財產品投資起點一般為1萬元,外幣理財產品起點從100美元到10萬美元以上不等,理財產品的投資期限以半年期為主。建行和光大銀行的外幣理財起點都是1000美元,半年期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4%以上。交行外幣理財起點為500美元,工行的起點最低為100美元。不過一些銀行為資金實力越雄厚的大客戶推出的產品的預期收益率越高。各家銀行人士均表示,目前銀行理財產品已經得到了市場認可,而新政策的實施將擋住小資金客戶繼續投資的熱情。隨著11月1日后各家總行陸續推出高起點的理財產品,在理財市場上,人民幣理財產品的高門檻將分流人們的資金到開放式基金市場,而那些手中有5000美元以下外幣的小額投資者可嘗試進行個人外匯實盤買賣。總之,本外幣理財市場的客戶將重新整合,人們的資金實力成為了選擇投資方式的重要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