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孫燕飚發自廣州
20%?30%?至今沒有一個權威而準確的數字來說明“黑手機”到底泛濫到何種程度,危害有多么巨大。
然而,國產手機廠家們似乎已經不堪重負。波導、TCL、夏新等國產手機廠商巨頭接二連三的虧損財報不約而同將矛頭指向了“黑手機”。
救市行動由信產部牽頭緊鑼密布
地展開。現實卻是,打擊行動只能讓“黑手機”勢頭有所收斂,卻不能杜絕。相反,“黑手機”影響的也是整個手機市場,但問題是為何只有國產品牌手機廠家激憤的聲音?
三、四級市場是重災區
2002年~2003年,國產手機廠家以其渠道和價格優勢發起一場“農村包圍城市”的戰斗,一度讓市場份額上升到60%。然而,在洋品牌的強力打壓下,國產手機并沒有成功走出城鄉,反被日益泛濫的“黑手機”實施了“反包圍”。
“‘黑手機’主要泛濫區域的還是三、四級市場,對一級市場的影響并不大。”一位TCL移動市場部中層道出了“激憤”的緣由。
“黑手機”不用送檢,省了大筆檢測費;不開發票,省了大筆稅金;不打廣告,省了大筆宣傳費用;人員從簡,省了大筆運營管理費用;服務承諾期限縮短,省了服務費用;零售商直接進貨,省了銷售中間環節……
“這些品牌機必須花費的市場費用卻成為‘黑手機’利潤空間,一般每臺的毛利潤都達到300元到400元,利潤空間比國產手機要多200元左右。”該人士表示,巨大的利潤空間最終導致渠道的轉向,現在除了連鎖大賣場不經營“黑手機”,其他相對小一點的手機經銷商都開始涉足“黑手機”經營。雖然這些手機經銷商沒有完全轉向,也保證品牌廠商基本的量,但主要精力已經轉向“黑手機”。
賽諾公司分析師譚貽國表示,由于強大的品牌優勢,“黑手機”很難動搖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品牌的市場基礎。洋品牌也將國產手機和“黑手機”擠到中低端市場中去。
TCL移動的這位人士也承認,“洋手機”在國內份額已達到50%,留下只有50%,其中還包括市場份額高達30%左右的“黑手機”。由于品牌相對弱小,認知度低,產品差異小,最終導致國產手機與“黑手機”直接對壘。現在征戰在手機市場的主要國產品牌就有10個左右,加上新進的廠商,大家一起爭食剩下的20%的市場空間,當然很辛苦。
出路何方
金立通信總裁助理張高賢表示,新品開發速度慢、規模太大、全程跌價保護、市場費用高起等等都是國產手機的軟肋,“黑手機”正是利用了這些軟肋,成功搶占原本屬于國產手機的市場份額。
他指出,如果國產手機要從“黑手機”的困境中解脫出來,就必須解決這些軟肋,嚴格控制庫存。現在金立手機采取了大公司快運作,精簡機構的方式,一方面加快新品上市速度,另一方面嚴格控制產量,每款機型一般在10萬臺左右,爭取高效地周轉。
“目前康佳手機的庫存周轉速度提高了一倍,公司不再片面追求銷量,而是力爭提高運作效益,嚴格控制投入產出比。”康佳通信市場部主管表示,康佳正在調整產品結構,增加千元以上機型銷量,希望通過產品單價的提高給經銷商更多的利潤。
創維移動總裁樂業生表示,國產手機應進一步提高供應鏈管理,加上品牌、質量和服務才能成功阻擊“黑手機”,最終挑戰洋品牌。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