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3種情形導致“負翁”
翻開歷史,上個世紀90年代,國家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拉動消費,出臺了一系列的鼓勵政策,銀行房貸業務也從此登上了歷史舞臺。同時,隨著小康社會的來臨,人們對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的意識明顯在增強,消費觀念在總體上正從節儉型向消費型轉變,越來越多的人勇敢地
選擇了“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向銀行貸款買房。本來,貸款買房是為了生活更幸福、更快樂,但時間進入到21世紀的今天,巨大的按揭壓力讓許多人的生活質量不增反降,大大出乎人們的意料,也違背了按揭消費的初衷。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負翁輩出的呢?
原因一:超前消費過度
據調查顯示,有大約75%的人表示自己是因為超前消費過度才成為負翁的。近幾年來,IT、金融、高科技行業迅猛發展,許多年輕人在充分發揮自身的聰明才智之后,找到一條獲得財富、事業成功的“捷徑”,由此產生了一大批“新貴”,超前消費的理念也隨即迅速占據他們的心田。但由于年輕人生活經驗不足,追求物質生活又過了頭,一些畸形消費特征也愈演愈烈。如出于成都人典型的愛面子和攀比心理所導致的炫耀性消費、超前消費、過度消費等,給自己的生活背上了沉重的債務負擔。
原因二:個人財務狀況發生變化
在調查中,有大約15%的人稱認為自己是對個人后來的財務狀況估計不足而淪為負翁的。工作經驗不豐富,收入不穩定是當今年輕“新貴”的一大特點,由于缺乏良好的計劃和正確的估計,突然的工作變動導致經濟收入驟降讓有貸款在身的他們措手不及。今年25歲的李銘就是其中一位典型代表。在外企上了兩年班的她月薪3000元,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今年初,找父母借了首付款后她在城南按揭了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但每個月2000元的月供讓她幾乎沒有了周轉的余地。然而,沒有預料到的事情發生了:因與老板發生沖突,她辭了職,在沒有找到下一個工作之前,為了維持現有生活水準,李銘只好靠借債度過難關。倘若不能夠及時找到工作,李銘就只有將辛苦供養了快一年的房子賣出還債。
原因三:投資失敗、自然災害、疾病等
除了以上兩種主要原因外,還有大約10%的人稱是投資失敗讓自己成為負翁,另有大約5%的人則是由于自然災害、疾病等原因深陷欠債困境。張永做建材生意已經兩年了,手頭有幾萬元閑錢的他去年底按揭了一間商鋪想租給別人經營。但由于初次投資沒有經驗,所選商鋪的口岸不好,鋪子空了一年也沒租出去。“這些都是我們沒法估計的意外。”租住于九眼橋的小李難過地告訴記者,今年3月他和妻子按揭了一套新房,1800多元的月供對于家庭月收入5000元的他們來說沒有太大壓力。但今年8月,母親突然被查出換上了癌癥,為了給母親治病,夫妻倆花光了工資,還不得不向外借債。今年10月,母親病情加重需要動大手術,夫妻倆無奈之下只得把房子賣了籌款。
措施:成都銀行清查樓市負翁
2003年,成都的工行、農行等6家銀行達成協議,設立了一個專用“銀行卡不良客戶信息庫”。該信息庫為6家銀行共享,同時監控。不良信用客戶一旦被列入“黑名單”,便會遭到6家銀行的集體“封殺”,但該協議終因操作不易而沒有收到成效。去年年底央行實行加息,今年3月17日央行調整了個人住房貸款利率。隨后,央行又將超過時間不還房貸的罰息調整為“在借款合同標明的貸款利率水平上加收30%到50%”,急速打出的組合拳向消費者們發出了嚴重警告:再不理性消費必將成為名副其實的“負”翁!
目前,成都很多銀行房貸部門都建立了內部風控措施,
其做法主要是通過借款人的職業、職位來判斷其還款能力。交通銀行四川分行風險資產管理處副處長唐謙告訴記者,國家相關部門也正在對各行負翁情況進行調查,相信不久就會有進一步的措施出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