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島日報》刊登“青島市2005年慈善一日捐公告”。透過這一串串活潑可愛的數字,我腦海里閃過一幕幕難以忘懷的接受捐款時的激動人心的場面。面對這數千萬元的善款及其所蘊涵著的拳拳愛心,我心潮起伏,想起了一句俗語:“眾人拾柴火焰高。”
眾人拾柴火焰高,這既是全世界慈善事業發展的客觀要求
,也是我國發展慈善公益事業的重要實踐經驗。慈善事業是全人類的公益事業,需要全人類的參與。我國一貫倡導和實踐由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慈善模式,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動員和組織各種社會力量,參與到社會公益活動中來。
20世紀80年代后期以來,在政府的大力倡導和帶動下,社會各階層積極參與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開展了諸如“智力扶貧”、“希望工程”、“光彩事業”、“巾幗扶貧”、“天使工程”等形式多樣、有聲有色的社會扶貧公益事業,不僅有力地推動了農村脫貧致富,而且增強了全體社會成員的責任感,也為慈善公益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眾人拾柴火焰高,是辯證唯物主義原理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運用。只要將社會上千千萬萬個“有限”的慈善的舉動聯合起來,你慈善,我慈善,大家都慈善,人人都來關注和參與慈善事業,社區將是慈善的社區,城市將是慈善的城市,社會就會成為一個充滿無限愛意的和諧社會。
要有效地保證“眾人拾柴火焰高”的效果,還應當特別注意創新機制,疏通和拓寬匯集“柴草”的渠道,從制度上確保形成規模效應。青島市慈善總會在開展募捐和救助活動中,認真探索,不斷總結,確立了“縱向聯動、橫向聯合、多方聯助”的募捐救助模式,主動與社會團體和公益單位取得聯系,先后聯手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慈善活動。如在“縱向聯動”中,全市慈善機構統一開展“慈善一日捐”活動,市慈善總會與各區市慈善機構統一進行項目整合,按比例合理承擔所支付的善款;在“橫向聯合、多方聯助”中,先后與市婦聯、市教育局聯手開展了“元旦愛心拍賣第一槌”活動,所得善款分別全部資助“春蕾計劃”、市四區1800名貧困家庭小學生;撥出50萬元支持市殘聯進行“安居工程”,與市紅十字會、市婦女兒童醫療保健中心等醫療單位開展了“心連心”救助工程,與市總工會、市教育基金會實施了對高考大學生助學活動,均收到了明顯的效果,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也收到了“1+1>2”的實效,使參與者均感受到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魅力。
“續一把蒙山柴,爐火更旺;添一瓢沂河水,情深意長”戰爭年代,老區人民用生命為共和國譜寫蕩氣回腸的旋律,今天的慈善事業,仍然需要我們繼承傳統,用愛心匯成暖流,扶困濟弱,再鑄華章。
李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