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報訊 2001年,我市市內四區作為全國首批實驗區,開始了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進程。在四年間,課改使得課堂教學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最近,我市陸續開展了“課改校園開放日”和“基礎教育課改階段性成果展”,展示了新課改給教育教學帶來的巨大變化。
老師悄然變
“導師”
教育局的問卷調查發現,在課堂上教師經常采用有趣的教學內容、提出問題、表揚和鼓勵等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方法和手段的百分率比較高,依次為72.99%、79.87%、89.12%。在課堂上的任務不僅僅是簡單地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機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使之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敢于在課堂中提出自己的想法。如今的老師,正在向著學生的“導師”悄然轉變。
四方實驗小學教師讓學生自己形成教學目標,自己組織學習內容,自主安排學習順序,通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方式,通過分組學習、集體討論,快樂地享受學習。
學生評價不惟分數
雋美的美術、書法作品,用鐵絲圈成的龍鳳圖,用軟陶制作出的筆筒、相框,用包裝紙作成的服裝模型,還有眾多的課題小組完成的調查報告,蘊涵奇思妙想的小發明,辯論大賽的實況錄象……很難想象,這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全部出自學生之手。課改以來,評價觀正在由以考試成績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向實行學生學業成績與成長記錄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方式轉變,把單一的學業成績評價轉化為學習品質、態度及人生觀、價值觀評價,實現評價重心的轉移。
在小學里,會剪紙、能舞劍、善表演的學生也能得到嘉獎;而到了初中學段,實地調查、演講辯論、創造發明都被納入到學生的考察項目中。“好比我們的政治課吧,實踐能力占了考察內容的20%,我們經常組織辯論會、演講會,在娛樂中學到知識。”在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課堂教學評價方式的變化,使教學評價也有了新變化。
課改,家長也該變
參加完四方實驗小學課改開放日活動的張先生坦言,他總覺得學生的任務就是在學校把學習搞好了,成績就能說明一切。但是,和女兒一起聽了一節課后,自己徹底改變了觀念。他說:“看到老師想盡辦法引導孩子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才知道教給孩子學習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原來,學校這么重視孩子的興趣和愛好,看來,家長的觀念也應該轉變了。”在展覽區里,薛女士看到了學生們的特長展示感觸頗深。“我的孩子喜歡畫漫畫,我就很反感,怕耽誤他學習時間。可今天看了別的孩子做的東西,自己又十分喜歡,我以后會給他一些自由支配的時間,向他喜歡的方向去發展。說不定,還真能出個漫畫家。”薛女士說,隨著課改的深入,家長們也應該摒棄舊觀念,讓家庭教育也能跟上課改的步伐。(記者冷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