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積薄發邁大步 ———青島開發區5年發展掃描
在“十五”青島經濟發展的版圖上,西海岸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0年崢嶸歲月,開發區恰好歷經“七五”到“十五”四個發展階段。在這四個歷史時期中,當數21世紀的這
5年最為蕩氣回腸,可圈可點。 5年厚積薄發,開發區積萬千跬步,邁出了20年歷程中最輝煌燦爛的一大步,成就了目前繁榮昌盛的西海岸。
一
開發區,這枚大青島舒臂落在西海岸的戰略棋子,經過膠州灣的浸潤,日益成長為青島市、山東省乃至全中國版圖上經濟最活躍的區域之一。
這枚棋子激活了大青島的夢想。2001年,青島市作出了“挺進西海岸,構建青島新的經濟發展重心”的戰略決策,開發區雄踞西海岸龍頭,居于“領跑”位置。5年時間,以開發區為核心,大青島的羽翼有力地伸過膠州灣,雄風輻射膠南、膠州等地,東西兩極平衡發展、“比翼齊飛”的局面基本形成;以開發區為軸心,青、紅、黃三島形成牢固的三角結構,“三點布局、一線展開、組團發展”的戰略正在實施,衛星城熠熠生輝,大青島格局日益成形。
西海岸不僅是承接青島市產業轉移的“軟著陸”點,在某種意義上緩解了老市區的工業壓力,同時,它更是全市的新希望所在。區內三大特色經濟和六大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港口優勢突出,在青島市提出的建設電子信息、石化、交通運輸設備和新材料四大工業基地以及電子、家電、石油化工、汽車、造船、港口等六大產業集群中,開發區均占有極重的砝碼,其作為青島新的發展重心的地位已經初步顯現。
在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打造半島城市群和半島制造業基地以及突出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等一系列發展舉措面前,開發區同樣顯示了領軍梯隊的魅力。在全國同類區域的競爭中,青島開發區綜合經濟實力由2003年的第5位升至2004年的第4位,正全力向著全國一流開發區邁進。
二
依托港口優勢,確立經濟發展框架,優化調整產業結構,開發區經濟肌體的強壯取決于明晰而穩健的發展思路。
港口是開發區最大的特色資源和最核心的優勢資源。前灣港擁有全國最大的集裝箱碼頭、原油碼頭、礦石碼頭和國際一流的煤炭碼頭,這些專業化、大型化、深水化碼頭推動著煤炭、原油、礦石、集裝箱四大主流貨種在前灣港高密度集散。以此為核心,相應的產業鏈迅速在主流貨種的上下游生成,并形成日益豐滿、綿綿不絕之勢,為開發區經濟發展理出了清晰的產業結構框架和經濟發展方向。鋼鐵、造修船、汽車、石化、集裝箱和專用車等產業迅速興起,在此基礎上,開發區科學布陣,著力發展起家電電子、石油化工、機械制造三大基地和家電電子、石油化工、機械制造、新型材料、高新技術、倉儲物流六大產業集群。
港口優勢加上集群化建設產生的“鏈動效應”,對國內外資金形成強大的吸引力,一大批產業關聯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項目紛至沓來。大煉油、造修船等一批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浦項不銹鋼、曉星鋼簾線等一批項目建成投產,麗東化工、山孚日水、邯鋼彩涂板等一批內外資項目開工建設。截至最新統計,已有5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開發區投資,累計建設三資項目1913個,實際利用外資50.9億美元。其中,引進投資過千萬美元項目328個,投資過億美元大項目11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50個。
經濟結構調整優化伴隨著產業集群發展的始終。開發區著力引進和培育現代制造業和高附加值的現代服務業,產業結構和層次得到不斷提升。2005年一、二、三次產業比例由“九五”末的3.8:63.9:32.3調整到1.1:66.8:32.1,基本上形成了三次產業協調發展的格局。因六大產業集群引領的主導產業初步形成,第二產業結構更趨合理,逐步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化。科技對經濟發展的貢獻度清晰顯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已達70%以上。以港航物流、旅游、金融、信息咨詢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在開發區獲得了超常規發展。隨著前灣港貨物和集裝箱吞吐量大增,前灣、遠洋大亞、捷豐等物流公司相繼建成,伊藤忠、韓進等物流項目也前來落戶,帶動了港航物流業的迅猛發展。商貿業更趨繁榮,佳世客、百盛購物中心、上海廣場等一批現代商貿項目紛紛搶灘開發區。旅游業穩健發展,金沙灘、珠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旅游資源不斷豐富。文化產業的發展呈現新氣象,薛家島旅游度假區正式更名為鳳凰島旅游度假區,并在此確立了以影視傳媒產業為主體的開發思路,北京電影學院創意媒體學院順利落戶,這也成為青島市致力于打造“影視之城”的一個誘因。
三
經濟的發展歸根到底還是要落實到人民的利益上。開發區的經濟繁榮直接造福于這片土地上的人民。四面八方的人們涌入這片新城區,“移民西海岸”的熱潮在“十五”期間持續洶涌。
開發區科學劃分工業區和生活區用地,在一片現代化工業廠房的南部,一個國際化現代新城區的雛形已經顯現。目前,全區基礎設施投入已超過200億元,生態園林型城市基本建成,城市綠化覆蓋率達39.1%,順利通過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認證,成為了ISO14000國家示范區,最近又通過國家生態示范區驗收,并將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收入囊中。
開發區城鄉居民的錢袋子也鼓了起來。2004年,開發區每位職工平均拿到了14990元工資,每位農民平均純收入5640元。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社會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農村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全區廣泛推廣,多層次社會救助網絡基本形成。開發區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機制不斷完善,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每人每年提升到960元,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線每人每月提升到230元,城鄉居民同時過上了后顧無憂的生活。(本報通訊員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