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3年前還是我們的莊稼地。”王茂生站在粉紅色的豪華別墅前說。
王茂生是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以下簡稱土左旗)兵州亥鄉兵州亥村的村民。
2003年3月,土左旗兵州亥小康示范村工程開始動工,推土機把31名村民的130畝耕地圈了起來,“年前還種地,一夜之間就被推了。"
“土地是
被強占的!”王茂生說,“沒有開村民代表大會,也沒有開黨員代表大會,沒有取得村民同意。”
130畝地中有王茂生7畝多地,而兵州亥村的人均地為4畝左右,占了近兩口人的地。“這是我們的口糧地,以前種葵花和玉米,一畝地怎么也能收入1000多元。”
土地被占,村民找到村里,村里說和他們沒關系,土地是鄉里占的。村民又找到鄉里,鄉里說,土地是旗里占的,讓找旗里。“繞了一大圈,四處踢皮球,誰也不管。”
找了多次后,一位鄉干部告訴他們,這是在給你們建小康示范村。
直到有一天,小康示范村的牌子立在路邊,40棟嶄新的別墅拔地而起,村民才意識到這些房子和他們沒什么關系。
“那些別墅不可能是給我們建的”,村民張文亮堅定地認為,“我們怎么能住得起這樣的房子?”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每年的純收入也就幾千元,哪來的錢買這么好的房子!
范三毛是兵州亥村村委會主任,2003年5月上任。雖然對占地時的詳細情況不清楚,但他向記者證實,小康村的建設的確占了兵州亥村的耕地130畝,不過工程和村里沒有任何關系。
土左旗國土資源管理局在調查后認為,兵州亥鄉政府占用兵州亥村集體土地130畝建移民小區,沒有和村民簽訂土地協議書,沒有按照《土地法》的有關規定履行合法的手續,屬于違法用地。
土左旗的一位領導一聽記者來采訪,顯得情緒激動:“土地補償費按每畝5000元早已經給了農民,也不知道他們鬧什么?”
張文亮說,我們沒有見到1分錢土地補償費。
讓農民住別墅,牛也住別墅?
緊鄰110國道,距離呼和浩特市區也只有30多公里,東、西、南三面環繞著綠油油的玉米地,從遠處望去,40棟別墅格外顯眼。
土左旗一位領導說,這就是一個移民小區,當時從長遠的角度考慮才決定建設。
黃義平兩年前從山里“生態移民”搬到了山下的養羊小區,“山里禁牧,政府動員下來的。”
剛搬來的時候,鄉政府的人曾找過他們,問他們愿不愿意住到小康示范村,每套房子11萬元。“山里人哪來那么多錢?自己一輩子就沒想著能住進那么好的房子。”
移民張煥文告訴記者,每人只有1畝6分地,養了3頭牛,現在奶業不景氣,養奶牛光往里貼錢,還沒見著效益。“別墅是農民的家!別墅是給有錢人蓋的,我們哪能買得起啊?就算買得起,養的牛放哪里?讓牛也住別墅?農民是以種地和養殖為生的,掙的錢恐怕還不夠交取暖費的。”
“別墅的設計是非常超前的,設計的初期,考慮的就是以后30年農民的生活水平和住房水平。但是現在由于資金短缺、別墅的建造涉及農民的土地問題很難解決,住宅區的興建正確與否引起了人們的質疑。因為只能在工程竣工后才可以辦理相關的房產手續,而現在還未竣工,所以任何手續都沒有辦下來。”王樹德說。
王樹德曾是兵州亥鄉黨委書記,也是兵州亥小康示范村項目領導小組的成員之一,現已經調離。
談到該小康示范村項目在兵州亥是否可行,王樹德特別強調:“該項目是經中國農業大學與內蒙古農業大學的專家考察論證過的。要在兵州亥建設包括種植區、養殖區、花卉區、加工區、物流區以及小康住宅區在內的新型農業工程,別墅住宅區的建設只是其中之一。”
王樹德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3口之家,經營10來畝地,養上兩頭奶牛,再加上平時的一些零工,年收入在兩萬元左右,絕對買得起也住得起別墅。”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這一地區的農民并不算富裕,人均年收入3000多元。
村民張文亮說,照現在的行情,別墅每平方米售價不會低于2000元,每戶120多平方米。“農民不吃不喝多少年才能買得起別墅?”
一位移民肯定地說,別墅不是給農民建的,移民小區不過是一個幌子。
負責整個土左旗移民工作的土左旗發展計劃局的一位人士私下里承認,兵州亥小康示范村根本就不是移民小區,只是鄉政府開發的一個項目,別墅也根本不是給農民蓋的,“何況這樣標準的移民小區農民根本住不起,國家規定的移民住房標準為40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