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神六”成功看自主創新的重要性——
10月18日,完全由我國自主開發的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按預定計劃順利準確返回地面,此舉意味著我國多艙多人飛船的多天外空航行的圓滿成功。由此,中國在一躍成為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把人送入太空的國家兩年之后,又成為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的國
家。外電以此評價中國為“世界航天大國”。
實際上,這不僅僅是神舟六號和我國航天技術的成功,還是我國航天科技長期堅持的獨立自主精神和開拓創新的發展路線的成功實踐,更是“十一五”規劃建議強調把提升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增長方式的支撐點和國民經濟調節中心環節的成功范例。
如果沒有自主創新,不僅不可能有堪稱中國自主創新第一品牌的神舟六號及“神舟”系列飛船,也不可能有神舟的成功發射和順利回收,我國近年來的1000多種新材料中的80%也不可能出現,已移植到國民經濟各個部門的近2000項空間技術更無從說起。
與此對應的是,由于沒有堅持自主創新的發展戰略,我們的大飛機航空技術一直沒有過關,導致直到今天我們的天空還不得不飛著波音和空客,使本來可以像航天技術那樣稱傲世界的大飛機技術白白浪費了20年時間,龐大的國內市場最終拱手讓給了外國。
“對外開放”絕不是“對外依賴”—包括資金、技術、管理甚至還有市場。“依賴”的結果,只能在短期內實現相當的經濟增長,但后期的可持續發展就會成為問題,因為缺乏自主知識產權而對外支付的高額專利費用會使利潤率越來越低,最后使我們淪為廉價的加工廠。
正如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所言,
“像神六這樣的高技術,是花多少錢也買不來的。”事實證明,自主創新不是簡單的資金就能解決的問題,也不是簡單的市場就能換來的,更不是簡單的合作就能引來的,而仍然要靠我們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奮發精神。
歷史證明了中華民族的首創精神和創新能力,但為何我們的研發實力和創新現狀不容樂觀?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缺乏創新的社會環境和創新的動力源泉,我們的創新體系還有很大的“創新空間”。
一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越來越表現在獨立的研發能力上,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也越來越表現在自主的創新能力上。自主創新能力越來越成為國家綜合國力的原點與核心。而自主創新的真正源泉無疑來自于人的創造力。
因此,說到底,如何以人為本地通過制度創新,將人的創造潛力充分地激發出來,可以說是提高我國自主創新水平的基礎工作和根本出路。
責任編輯 原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