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教育花費目前已是中國老百姓最重要的生活開支。1999年國家恢復開征利息稅后,很快在2000年推出利率優惠和免征利息稅的教育儲蓄,真是大得民心。
教育儲蓄從4年級開始。屆時家長可到商業銀行或城鄉信用社為孩子實名開立教育儲蓄賬戶。教育儲蓄有一年、三年和六年期零存整取定期儲蓄存款三種選擇。最低
起存金額都是50元,然后每個月要分別存入固定數額。
高中之前的教育儲蓄只享受稅率優惠,高中開始在校學生的教育儲蓄才可以同時免征利息稅。且分為全日制高中(中專)、大專本科、碩士博士三個階段,每個階段分別只享受一次兩萬元教育儲蓄的免稅和利率優惠。也就是說,一個孩子最多可以享受三次優惠。
教育儲蓄的本金合計是不能超過兩萬元的,如果本金合計超過兩萬元或一次性躉存兩萬元的,一律征收利息稅。
按照12月1日將實施的新辦法,開戶需要存折、身份證或戶口簿和學校證明。
有的人認為教育儲蓄最多才兩萬元,這么麻煩還是算了;有的人因為弄不清具體手續而錯過了優惠。
但是,也有一些“精明”的人恰恰利用教育儲蓄,騙取免稅的優惠政策。據稅務機關反映,有不少儲戶開設了十幾個教育儲蓄賬戶,分散存款以逃避利息稅的征收。三部門原定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監管更嚴的新辦法后,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銀行教育儲蓄擠兌的現象,為了緩解銀行壓力,新辦法又延遲到今年12月1日開始實施。
儲戶個人鉆空子,國家稅收損失也許還不會太大;部分銀行在存款任務壓力下違規辦理教育儲蓄,就更令人擔憂了。有的銀行任意擴大教育儲蓄范圍,六十歲的老人也能辦理教育儲蓄;有的銀行不執行分月存款規定,允許兩三次就存滿兩萬元;有的銀行甚至公然打出教育儲蓄不繳利息稅的招牌,主動拉攏儲戶,違規吸收存款。
有業內人士估計,目前教育儲蓄總量中的虛假泡沫可能高達百億。正是為了堵住教育儲蓄背后的黑洞、戳破虛假泡沫,三部門才出臺新的實施辦法,統一規范學校證明環節,還教育儲蓄本來面目。
但人們還是擔心,規范嚴了虛假的少了,但本來就不簡單的程序更加復雜,還有多少老百姓有耐心接受教育儲蓄?學校會不會因責任和負擔的加重而消極對待教育儲蓄呢?
教育儲蓄的本意,就是鼓勵城鄉居民以儲蓄存款方式為子女教育積蓄資金,特別是對困難家庭子女教育提供幫助。對這樣利民的好事,如何必須在制度設計上盡可能加以完善,讓實惠真正落到需要教育儲蓄的人身上。本報記者
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