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張子倩
當時間的長河流淌到2004年的時候,青島又一次帶給世人驚喜。
這年底,在“中國最具經濟活力城市”評
選中,青島以獨特的魅力打動了評委,最終入選。組委會給出的評價是:這是一個隨時能感受到品牌力量的城市,這里誕生的品牌已經影響了中國,正在影響世界……
青島城市經濟活力真正的源頭在哪里?來自蓬勃發展的科技事業,來自持續不斷的自主創新。
鏡頭一:今年春天,海洋化工院一位叫黃微波的科研人員站在國際學術講臺,作了題為《噴涂聚脲彈性體技術在中國的發展與展望》的報告,世界新材料尖端科技舞臺上,第一次有了中國人的身影。面對寫出世界第一本聚脲技術專著的作者,外國專家紛紛挑起大拇指,問他來自哪里?年輕的黃微波驕傲地答:中國,青島。
滴水見太陽,粒沙知潮汐。“十五”期間,在青島,像黃微波這樣敢為天下先,將成果做到中國第一、世界一流的科研人員大有人在。以原始性創新、技術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為內核的科技自主創新在各行各業、各個領域遍地開花。
原始性創新領域:以海爾、海信為主,重點開發的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家電技術取得豐碩成果。“信芯”的研發成功,標志著青島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和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技術集成創新領域:在即發集團,科研人員把螃蟹、蝦殼紡成的線與棉纖維紡在一起,同樣的紡織產品,就因為含有10%的甲殼素纖維,雖然比同類產品價格高出十倍,也不必為銷售發愁。“十五”期間,我市積極整合各類技術資源,搭建自主創新平臺,推動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領域:“十五”期間,青島大企業走過了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再創新—自主研發的發展道路。海爾堅持第一臺引進、第二臺國產、第三臺出口、第四臺海外當地生產的創新思路;海信則抱定“第一代技術是引進的,第二代必定自主研發”的信念,均堪稱引進消化再創新的典范。
鏡頭二:在市科技局辦公室,記者見到了正在修改完善中的《青島市“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其中差不多1/4的篇幅與“十五”成就有關。助理巡視員楊軍說:“數字最能說明問題,預計‘十五’末我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將達到1800億元,1800億是什么概念?比‘九五’末增長三倍還要多!”人們依稀記得,五年前,青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只有41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34.77%。短短5年,變化天翻地覆,速度可謂驚人。2004年,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1300億元,占全省的1/3,總量在全國同類城市中名列第三;占規模以上工業產值比重超過41%,名列全國同類城市第二,僅次于深圳。經歷了多年積累之后,“第一生產力”開始激情釋放,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青島經濟名副其實的第一增長點。
這五年,以建設科技創新型城市為戰略目標,四大新興科技產業快速發展貢獻明顯。軟件產業,從6億元到今年肯定突破100億元,連續五年保持翻番,國家火炬計劃產業基地形成“一市四園”宏大格局,濱海軟件產業帶初現規模;新材料產業,從幾十億元一躍增至近300億元,環膠州灣新材料產業帶為新材料產業基地建設構筑起廣闊空間;海洋科技產業,從50億元增長到110億元,整整翻了一番,國家海洋科研中心和國家深潛基地相繼落戶我市,為“中國海洋城”平添了兩塊重重砝碼;生物工程產業,從10億元起步后來居上,增長到近百億元規模,有望在海洋生物、農業生物等領域形成鮮明特色。
“十五”期間青島高新技術產業之所以能夠連年保持高速增長,可以概括為四句話:瞄準國家科技發展目標,立足青島科技優勢,整合青島科技力量,形成區域創新龍頭。這五年,以把自主創新擺在全部科技工作中心位置為指針,青島的城市科技創新體系日趨完善。
以重點實驗室為龍頭的知識創新體系建設碩果累累。我市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1個,部、省、市三級重點實驗室達到77家,涵蓋了生命科學、海洋科學、電子信息、材料科學等諸多領域。222家重點實驗室五年來共承擔各類科技計劃項目225項,獲得經費1.1億元,獲國家專利597項,授權專利96項,轉化科研成果42項,逐步成為原始性創新基地、產學研結合亮點、凝聚高層次人才平臺和國際科技合作前沿。
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羽翼漸豐。目前,青島市80%以上的科技人員分布在企業,全市企業年投入研發經費已超過100億元,大中型企業科技經費支出占全社會總額的90%以上,企業授權專利占全市58%,有60家企業主持和參與制定國際、國家和行業標準239項。
以社會化科技中介機構為骨干的科技創新服務體系建設初見成效。國家海洋科技資源、電子商務與現代物流、制造業信息化、科技成果轉化等一大批國家、地方科技服務平臺建設步伐明顯加快,有的已經建成并開始發揮重要作用,大大提升了城市公共科技服務能力。
鏡頭三:今年7月,十多家中央級新聞媒體齊聚青島,青島科技自主創新的成功經驗引起了大家的濃厚興趣。幾天后,《自主創新看青島》、《命運主宰憑筋骨》等一批長篇報道相繼與讀者見面,科技創新“青島模式”迅速走紅,在全省、全國叫響。
這五年,我市科技管理部門努力完善富有地方特色的創新體系,在工作實踐中成功培育、凝煉出“四大模式”———
“名牌互動”模式打造企業創新主體。名牌產品和技術創新相互促進,技術創新催生名牌產品,名牌效應又反哺、推動技術創新。政府部門引導企業依靠科技增強核心競爭力,突出“四個注重”:注重自主研發,鼓勵企業進行核心技術的原創性研發;注重體系建設,探索技術創新規律,全方位提升技術對產業的支撐能力;注重“開放性”,利用國際、國內科技資源,借助外力,加快技術跨越發展;注重市場導向,形成圍繞市場需求趨勢開展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提升市場競爭能力———市場競爭又反過來拉動和支持技術創新的良性循環。
“雙大合一”模式走出產學研捷徑。發揮政府協調、服務作用,引導大院大所與大企業按照市場機制,共建科技企業或結成戰略聯盟,使具有資金、市場和理念優勢的企業與具有人才、科研和開發優勢的院所結成產學研聯合體。海爾、海信、澳柯瑪、頤中等十幾家大企業與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所、國家海洋局一所等一批大院大所,以科技成果為紐帶,以股份制公司、項目公司等多種形式組建了新興科技實體。五年間,“雙大合一”模式企業達到47家,實現產值近8億元。
“三點一線”模式搭建成果轉化“金橋”。從重點實驗室到中試基地再到產業基地,建立完整的從技術到產業的轉化鏈條。依托高校、大院大所的省部級實驗室和大企業的高水平研發中心,五年間,全市科研三項經費累計投入達3.35億元,比“九五”增長3.9倍,爭取國家科技經費支持超過20億元。
“四位一體”模式構建科技管理特色。國家科技部、省科技廳、市科技局和區市科技局四位一體、緊密互動。瞄準國家目標,立足青島的科技特色和優勢,積極承擔國家任務。五年來,國家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城市、國家技術標準示范城市、國家資源節約型技術示范城市等30多塊“國字號”牌子相繼落戶我市。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自主創新已成為上一個五年城市經濟發展的靈魂,也必將成就下一個五年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