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建設節約型社會,作為農業大市的萊西,積極引導農民通過施用農業生產新技術、新方法來達到節水、節肥、節藥、增加收入的目的,全市一年累計節約生產性開支2億多元。作物少喝也解渴
&nbs
p; 萊西市經濟開發區簸萁掌村屬丘陵地,嚴重缺水。為了節水,全村226戶人家發展節水蔬菜大棚300多個。村里的陳書記介紹說:“澆一畝大棚蔬菜一次需要9噸水,而澆一畝大田蔬菜或糧食一次則至少需要90噸水。我們村旱天的時候需要出去買水澆地,一噸水10塊錢,1畝大棚蔬菜澆一次就可節約800多元的買水錢;而且大棚蔬菜的收入高,一畝地一年收入1萬元不成問題。”
為了節約有限的水資源,萊西市開源節流并舉,在合理開發地下水,大力攔蓄地表水,綜合利用水庫放水、灌溉尾水和汛期棄水的情況下,大力發展節水灌溉,逐步形成了“大田管灌、噴灌化,渠道防滲化,果菜微噴、滴灌化”的工程體系,目前,全市節水灌溉面積達到47萬多畝,占有效灌溉面積的62%,年節水能力達7000萬方,給農民帶來直接經濟效益1.4億元。
肥料少施地力照足
店埠鎮馬家小里村的大棚黃瓜種植戶馬樹剛,過去一直認為只要往地里多施化肥就能高產增收,可結果不但產量低了,而且土壤還出現了板結。去年秋天,市里的土肥專家到他的大棚里進行了土壤測試,他按照專家開具的配方進行施肥后,兩畝黃瓜大棚不僅少用了50公斤化肥,而且還比以往增加了40公斤產量。他心服口服地說:“配方施肥好,這一正一反就給我省下了180元錢。”
為了讓廣大農民科學施肥,萊西市圍繞合理確定施肥數量、選擇肥料品種、把握施肥時間和改進施肥方法等內容,組織實施了測土配方施肥。選派技術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土壤測試和植物營養診斷技術培訓,并為農民開出施肥配方。目前,這個市圍繞標準化生產和標準糧田建設,對100萬畝土地實施了配方施肥,畝節肥料25%左右,年節約肥料資金2500萬元。農藥少打仍增收
東莊頭村老年協會的茄子大棚有些特別的設施:大棚的放風口封上了防蟲網、大棚內垂掛著一個個黃色的殺蟲板。據管理大棚的菜農崔恒慶介紹,為了減少農藥的施用量,他們將生物殺蟲技術運用到大棚蔬菜生產中,一個大棚不僅節下了40元的農藥錢,而且種植的蔬菜因為無公害而備受市場青睞。上半年,他們一個8分地的大棚茄子收入了8000多元。
為了減少農藥在作物上的使用量,從而生產出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萊西市積極推廣大棚生物殺蟲技術,通過設置防蟲網、懸掛殺蟲板等新技術,可節省農藥用量40%左右。(崔展紅萬更波李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