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21日電
原國務院新聞辦主任趙啟正出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院長的消息傳出后,成為近日媒體熱談的話題。《人民日報》對這種官員“仕而優則學”的現象分析指出,有這樣一批熱心教育事業的社會精英,用他們的人格魅力、學識修養和社會閱歷熏陶一代學子,受益的不止是高校學生,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中
國大學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文章說,“學而優則仕”,《論語·子張》中的這句話,讓幾千年來的中國讀書人時刻銘記于心。千百年來,人們喜歡約定俗成地把“優”字理解為“優秀”,書讀好了就去做官,成為歷代讀書人孜孜以求的人生目標。
其實,“學而優則仕”這句話的前面還有一句“仕而優則學”。一些官員退休后到大學從事教學的現象,也許可以理解為“仕而優則學”。從“學而優則仕”到“仕而優則學”,大學成為不少領導干部退休之后發揮余熱的一個舞臺,這不僅是他們個人事業和理想信念的延伸,也折射出社會前進的步伐和人們觀念的更新。
文章指出,官員退休從教這是一種高層次的“雙向選擇”。名牌大學鄭重地向那些退下來的領導同志發出邀請,看中的不僅是他們的“名人效應”,更是對他們的學識經驗和人格魅力的充分肯定。這些有經驗的領導同志欣然受邀赴教壇“履新”,需要膽識,更需要學識,是他們基于對相關大學學術地位的高度認可而作出的理性決定。
這也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與世界接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術界的社會聲望和知識分子的社會地位得到空前提高。在十幾年前,當我們聽說某某外國領導人退出政界轉赴大學任教,還會覺得比較新奇。因為那時,在很多人看來,“教書匠不如皮鞋匠”,大學教授似乎是“迂腐、窮酸”的代名詞,怎么會“人人趨之”?
文章最后提到,不可否認,在當今“仕而優則學”的現象中,個別附庸風雅的人,只想挖空心思謀一個學術虛名,但這種情況畢竟是少數。人們注意到,那些投身學界的領導干部,不少是富有獨到見解的有識之士,在為人方面受人尊敬,在從政方面可圈可點,在治學方面也學有專長。因此,他們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學識修養和社會閱歷熏陶一代學子,完全有益于中國大學學術水平和教學質量的提升。(楊明方)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