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是“挺進西海岸”戰略提出和實施的五年,是青島西海岸發展最為迅猛的五年,更是青島經濟結構成功轉型的五年
——挺進西海岸,造就青島經濟重心
青島,是一座在海浪的拍打聲中疾速奔行的城市。她以大海般澎湃的激情演奏著雄渾激越的樂章,以舉重若輕的瀟灑氣度追逐著瑰麗輝煌的暢想!
在這樂章和暢想中,一個同樣激動人心的光榮與夢想正在膠州灣西海岸升騰!
既是歷史的偶合,更是一次歷史機遇的成功捕捉,成就了一個歷史的命題———青島開發區的“十五”,正是市委、市政府“挺進西海岸”戰略從提出到全面實施、再到戰果顯現的五年!
一
挺進西海岸,來源于決策者對發展機遇的準確洞察。
邁入新世紀的門檻,青島經濟社會新一輪發展突破點的選擇,新的經濟發展重心落子何處的戰略博弈,擺在了決策層的案頭。
2001年3月,時任山東省副省長、青島市市長的杜世成同志,率領市政府班子全體成員及市直有關部門負責人,到開發區召開現場辦公會,對青島開發區的地位、作用、發展目標和方向作了嶄新的界定,明確提出“開發區是青島的明天和希望”,并作出了“青島經濟重心要加快向西海岸轉移”的戰略決策。
是年4月30日,市政府適時作出《關于加快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發展的決定》,明確了“在更多的方面賦予開發區市級經濟管理權限,使其在人事管理、經濟、科技、外經外貿、規劃建設等方面擁有更大的自主權。”
2002年8月4日,在青島開發區召開的“青島經濟重心與開發區發展論壇”上,杜世成進一步明晰了西海岸的戰略內涵:在青島以港口、海洋和旅游為主的特色經濟中,西海岸將占到一半的分量;在工業經濟重點發展的四大基地建設中,西海岸將可能占到四分之三的分量。因此,西海岸的未來發展與科學定位,不僅關系到西海岸自身的發展,而且關系到青島的前途和未來。
2003年5月23日,杜世成在青島開發區主持召開西海岸發展布局和薛家島及周邊地區規劃現場匯報會。再次力推“挺進西海岸”戰略,進一步動員全市上下抓住機遇,以更大的戰略氣魄挺進西海岸。
2004年3月17日,杜世成在加快西海岸發展專題會議上強調,西海岸是青島的希望和明天,是青島的立市之本,全市上下一定要團結一致,突出重點,盡快把西海岸建成青島新的經濟重心。
今年11月8日,杜世成到開發區調研時再次強調,青島開發區已成為全市矚目的焦點,成為全省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品牌,要時刻保持昂揚的斗志,努力實現又快又好的發展,建設全國一流開發區。
戰略制勝,綱舉目張。
“挺進西海岸”戰略進一步擴展了人們的視野。偏居一隅的“青島市”,一下子變成了青島、黃島、紅島三島成“品”字型格局、沿綿長海岸線一線展開的大城市框架,膠州灣因之成了大青島的內湖。一個“掬海入懷的城市”,給青島增添了浪漫詩意和無限暢想。大青島的發展版圖由此豁然開朗!
歷史已經開始證明,挺進西海岸不僅促使西海岸板塊迅速隆起,更不是與其他區域此消彼長的零和博弈關系,其更大的價值在于,它進一步摒棄了“綠樹紅瓦綜合癥”的局限,為全市的長遠發展爭取了充分的空間。它的戰略意義已經不僅僅局限于青島,甚至不僅僅局限于山東,而是昭示了一種立足全國、博弈東北亞和世界的遠見卓識。相信隨著時間的推移,當人們再回望“挺進西海岸”戰略的提出和實施,必將日益彰顯其里程碑式的歷史性貢獻。
二
記憶并不遙遠。2000年,開發區生產總值達到85.7億元,是1995年的3.8倍,年均遞增30%;地方財政收入6億元,是1995年的2.8倍,年均遞增23%;工業總產值218億元,是1995年的3.5倍,年均遞增28%;社會消費品零售額7.12億元,是1995年的2倍,年均遞增15%。
然而,正是因了挺進西海岸,“九五”末的這一系列“輝煌數字”,已被“十五”大步地跨越和“顛覆”。2004年,全區生產總值為275.1億元,工業生產總值606億元,轄區一般預算收入15.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8.4億元。截至今年9月底,累計已有55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來開發區投資,全區實際利用外資50.9億美元,過千萬美元的大項目328個,投資過億美元的大項目11個,世界500強項目50個。
“十五”期間,青島開發區始終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生命線,堅持科學發展觀,積極實施“集群化布局、專業化招商、職能化服務”,著力培育的家電電子、石油化工、機械制造、倉儲物流、新型材料和高新技術等六大產業集群已具規模。臨港工業、大煉油、造修船等一批重大項目取得突破性進展。
“十五”期間,青島港外貿集裝箱業務成功西移,迅速推進了“挺進西海岸”戰略的實施步伐。青島開發區發揮港口這個最大的優勢,千方百計重點發展造修船、集裝箱、倉儲物流、特種鋼等產業。鐵行、馬士基、中遠、以星、韓進、中集集裝箱、太平洋貨柜、香港招商局、迪拜環球等1000余家港口、倉儲物流、集裝箱制造企業浩浩蕩蕩布陣西海岸。前灣港路、黃河路兩側氣勢磅礴的物流園區,成了西海岸活力與魅力最為生動的寫照。中船重工、中海油等世界級造修船、海上石油工程巨擘均在青島開發區謀局布子。投資74億元的海西灣造修船基地,磁石般吸引著與其形成緊密產業鏈條的中船重工“六廠四所”等研發類配套產業逐步向西海岸集聚。與造修船基地毗鄰,投資17億元的海洋石油工程建設基地項目,已經開始與造修船基地強強聯合,一個世界級的海洋工程建設基地正在海西灣蓬勃崛起。總投資近3億美元的浦項不銹鋼和深加工項目與周邊的鋼鐵項目組成蔚為壯觀的特種鋼組團。因為海爾、海信、澳柯瑪三大家電巨頭的落戶與衍生,青島開發區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白色家電生產基地。
總投資8億元的頤中汽車工業園因為上汽通用五菱的入駐煥發出新的生機;中集專用車項目年生產能力已達3000輛,年銷售收入2億元……30余家零部件企業也正隨整車發展加快向開發區集聚;竹內挖掘機、德國RDM、美標等世界著名跨國公司,分別在此投資建設亞太或中國區生產總部。
大煉油,也在“十五”的收官之年變成現實。受其帶動,西海岸已經落下了國家石油儲備庫、液體化工碼頭、麗東化工、高合化纖、中達化纖、慶昕塑料、邦源紡織、SK化工等一大批骨干化工企業,形成了日趨完善的石化產業鏈。目前,已有總投資7億多美元的石化下游企業在此生根,而美國、日本、韓國以及歐洲的幾十家化工企業也正在伺機跟進。一個令世界矚目的石化航母已鳴笛起航。
不謀萬世者不足以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以謀一域。正是青島決策者的戰略眼光,成就了西海岸。
三
西海岸,這個青島昔日的“輔城”,其與青島老市區等量齊觀的現代化新城區素質,正在日益顯現。
經濟建設的雄健,使得包括文化、教育、金融等在內的第三產業如影隨形,水漲船高。
鳳凰島這個養在黃海岸邊、膠州灣畔的“璞玉”,因為北京電影學院創意媒體學院、中心演藝館等項目的啟動建設,有望成為青島影視文化產業的魅力品牌。
2001年,青島開發區將吸引山東科技大學、石油大學入區作為重點項目納入“十五”計劃全力推進。如今,已有包括這兩所大學在內的8所大學落戶于此,在校大學生人數已逾8萬。
作為經濟晴雨表的金融業,更是“春江水暖鴨先知”。隨著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青島開發區支行的開張,來西海岸淘金的金融機構已達15家。
“十五”,開發區更是榮譽滿載:成為ISO14000國家示范區,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通過國家生態示范區驗收。在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進行的“青島市發展環境調查與評價”項目評價中,青島開發區在12個區市中發展環境位居第一。商務部最新的統計數字表明,青島開發區的綜合經濟實力和投資環境評價總指數,均列國家級開發區第四位。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在“十一五”規劃啟動的前夕,青島開發區的版圖又得以成功北擴,在山東省突出發揮青島龍頭帶動作用、建設山東半島制造業基地的時代背景下,青島西海岸懷著更加激越的夢想,瞄準建設全國一流開發區的宏偉目標,時刻準備著攀越新的高峰!馬志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