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艦“第一兵”朱桂全。王松岐李學亮攝
編者按 朱桂全的事跡,讀來讓人肅然起敬。
朱桂
全的可敬,在于他用執著書寫了一個傳奇的故事———全軍唯一在三代驅逐艦上服役的輪機兵,以初中文化水平的基礎成長為海軍新型主力戰艦動力系統的學者兵,不僅能夠熟練駕御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艦艇動力裝備,而且撰寫的兩部新裝備技術手冊被作為裝備條例正式頒發;
朱桂全的可敬,在于他用創新成就了一個專家的稱號———他先后取得了15項創新成果,提出了90多項裝備改進建議,獨立組織完成了150多項裝備維修工程,排除了120多起裝備故障,其創新成果不僅提高了裝備性能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擺脫了新設備保障受制于人的尷尬;
朱桂全的可敬,在于他用忠誠鑄就了一個士兵的信念———他把自己的命運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連,把威武的戰艦當作自己建功立業、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在平凡的崗位上奮發進取、無私奉獻,為部隊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
我們從今天開始推出關于朱桂全的系列報道,希望社會上涌現出更多像朱桂全這樣的立足本職創新不輟、不甘落后勇于進取的有為青年。
旗艦“第一兵”
———記海軍“哈爾濱”艦燃氣輪機班班長、高級士官朱桂全
在現代化戰艦“哈爾濱”號導彈驅逐艦上,有一名傳奇式的水兵———
他是海軍唯一曾在三代驅逐艦上服役的輪機兵,保障戰艦出色完成過20多次重大演習,出訪過8國9港;
他是我國燃氣輪機專業領域和海軍新型戰艦動力系統“第一兵”,提出的90多項裝備改進建議被采納,撰寫的兩部新裝備技術手冊被海軍作為裝備條例正式頒發;
他是我軍高素質士官隊伍的排頭兵,入伍18年來,先后16次受到上級表彰獎勵,兩次榮立二等功,兩次榮立三等功,被評為“海軍十大杰出青年”、“全軍優秀士官”和“全軍學習成才先進個人”……
他,就是被譽為“旗艦第一兵”的海軍“哈爾濱”艦燃氣輪機班班長、五級士官朱桂全。
只考7分的他,最終第一個拿到了燃氣輪機理論知識和實操考核兩張“上崗證”
藍披肩、黑飄帶,這是朱桂全兒時的夢想。為了這個夢想,他1987年底參軍到了青島。從那時起,他就在整個戰艦的最低層,一干就是18年。
1988年7月,還是新兵的朱桂全被分到104艦服役,成為一名鍋爐蒸汽輪機兵。104艦是我國海軍第一代艦艇,工作條件比較惡劣,而且設備陳舊,出不了遠海。
“不舒服”,是在104艦燒鍋爐時給朱桂全留下的印象,到現在他對此還記憶猶新。在104艦上,朱桂全工作的機艙里氣壓很大,夏天的時候還要穿著棉襖。在這個漏水、漏氣、漏油的機艙里,空間非常狹小,朱桂全的頭經常被機器撞起幾個包,摔得青一塊、紫一塊更是家常便飯。
正是有了這段在第一代艦艇最原始的動力系統上工作的經歷,才為朱桂全掌握高技術含量的艦艇裝備打下了基礎。
1989年3月,第二代艦艇需要充實技術骨干,朱桂全被選調到110艦上,繼續當他的鍋爐蒸汽輪機兵。新艦艇的動力裝置比第一代的先進許多,朱桂全于是又成了一名“新兵”。他重新開始一點一點地摸索操作系統,掌握工作原理。
由于朱桂全工作出色,我國第三代驅逐艦首艦“哈爾濱”艦選取第一批艦員時,他獲得了在最新型戰艦上工作的機會。
“哈爾濱”艦采用的是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柴燃聯合動力,對艦員文化程度要求很高。然而,在被送到海軍工程大學培訓時,院方進行文化摸底考試,朱桂全3門課程只考了7分,名列全班倒數第一。教授氣得拂袖而去,堅決要求部隊換人。
面臨被淘汰的窘境,朱桂全激起了不服輸的斗志。他三番五次找教授求情,并向部隊領導立下“軍令狀”,這才被破例留了下來。
《艦船燃氣輪機原理》、《燃氣輪機控制技術》、《艦船燃氣輪機和動力裝置》……這些本科生要學4年的專業課程,留給朱桂全的時間卻只有70天。為此,他爭分奪秒,經常苦學到深夜。新裝備操控臺上全是密密麻麻的英文按鈕,他就每天強迫自己背記10個以上英語單詞。新裝備訓練器材奇缺,他就動手把操控臺畫成圖紙,一有空就趴在圖紙上熟悉操作程序。
結業考核時,面對等離子顯示屏上滾動的一條條英文信息,朱桂全對答如流,操縱絲毫無誤。考核結果,朱桂全第一個取得了燃氣輪機理論知識和實操考核兩張“上崗證”。
初中畢業的他,成長為精通現代機電一體化控制技術、能夠熟練駕馭世界先進水平動力裝備的專家型士兵
如果說,院校苦學爭第一,憑的是不甘被淘汰的勇氣,那么,要熟練駕馭新裝備,則更需要頑強的意志和毅力。
1992年初,朱桂全被派到江南造船廠學習培訓,兩個月下來,他把所有裝備摸得滾瓜爛熟;同年夏天,艦黨委又派他到某研究所參加理論集訓,他不負眾望,將設備的全部參數記得倒背如流;國外燃氣輪機專家安裝調試設備時,他再次被派去跟班作業,很快掌握了獨立排除一般性故障的方法技巧;國內一些擁有燃氣輪機的知名企業,只要有機會,他也都盡可能去學習取經……
朱桂全的“鉆”勁,在艦上是出了名的。管路系統猶如戰艦的“血管”和“經絡”,縱橫交叉,密密麻麻。戰艦建造完畢,大部分管路將被永久封閉。“管路記不清,不算輪機兵”。朱桂全爬龍骨、鉆艙底、攀桅桿,身上常常被鋒利的鋼鐵棱角劃破皮、蹭掉肉。一次,他在迷宮般的戰艦肚子里迷了路,偏偏手電又摔壞了。他拼命敲打艦體鋼板,但無濟于事。后來還是一名戰士發現朱桂全沒來吃晚飯,想起他從早上鉆進燃氣輪機進氣道后就沒出來,才趕緊找人把他解救了出來。
一寸寸摸爬,一次次遇險,朱桂全終于將戰艦的“五臟六腑”都摸了個透,數公里長的管路走向、100多個閥門位置、近600組技術參數,他了如指掌,如數家珍。
在朱桂全工作的機艙里,有一個大鐵箱子,箱子里整整齊齊地擺放著百余本書籍。隨手翻翻,其中有燃氣輪機的相關專業書籍,有大學里的高等數學、英語教材,有新材料類書籍,其中還有幾本是計算機教程。這些書有的是從書店買的,有的是艦上的戰友贈送的,但無論是怎么得到的,只要和專業相關的書,他都保留了下來,并一字不漏地仔細讀過。與這些書相伴的還有一些讀書筆記,“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一些有用的東西記下來,用到時翻翻筆記就解決了,不用再在一大堆書里翻。
大浪淘沙,天道酬勤。朱桂全苦學不輟、自強不息,逐漸成長為精通現代機電一體化控制技術、能夠熟練駕馭世界先進水平動力裝備的專家型士兵。
身為一個士兵的他,編寫的《燃氣輪機及附屬系統使用保養規則》、《某型高壓空壓機使用保養條例》、《燃氣輪機應急啟動預案》,全部成為海軍通用教材
“他不滿足吃老本!”艦長杜長余這樣評價朱桂全。
在已經成為新型戰艦上的佼佼者、中國操縱使用艦用燃氣輪機的第一人以后,朱桂全又站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對自己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燃氣輪機低溫啟動困難,是“哈爾濱”艦下水后一直困擾裝備部門的一個難題。為這事,國內外專家來了一撥又一撥,但故障還是無法根除。
“燃氣輪機就是輪機兵的武器,當兵的連武器裝備都駕馭不了,一旦打起仗來,如何保證打得贏?”從1994年開始,朱桂全就立志攻克這一難題。但時間一年年過去,研究卻沒有取得進展。他依然沒有放棄,10年后,他終于找到故障原因,并提出了一攬子維修方案。
層層審批、多次論證后,上級決定:由朱桂全擔綱組織維修,徹底根除“頑疾”。這是“哈爾濱”艦服役后,第一次自行組織如此重大的維修工程。油門桿調試、反饋鋼索安裝、慢車轉速設定……十幾個小時過去,“手術”順利完成。
“低溫啟動試車!”艦長一聲令下,朱桂全用力撳下啟動按鈕,機器立即啟動。一次試機成功!
“哈爾濱”艦所使用的動力裝置在國內尚屬首例。作為第一代艦員,朱桂全結合多年所學,成功編寫了《燃氣輪機及附屬系統使用保養規則》、《某型高壓空壓機使用保養條例》、《燃氣輪機應急啟動預案》,這些規程全部成為海軍通用教材,填補了國內在這一領域的空白。
朱桂全還根據高壓空氣干燥裝置電子控制機構工作規律和結構,總結出了手動控制方案,提高了高壓空氣干燥系統的應急性和可靠性;他創新的滑油油氣分離器密封新辦法,一舉根除了密封不嚴的問題,使滑油滴漏成為歷史;他改進的燃油過濾系統,每年可節約燃油50余噸,同時消除了艙底漏油帶來的火災隱患;他用信號模擬器代替壓力傳感器,成功避免了傳感器信號失真問題,使燃氣輪機運行更加平穩。十多年間,他邊學習,邊創新,邊改進裝備,先后取得15項創新成果。
春去秋來,朱桂全用堅實的腳步走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第一兵”的道路,“干到八十歲我也是個兵!”朱桂全這樣說,“在兵的崗位上實現人生最大價值,是戰士的最高追求!”本報記者
隋峻 本報通訊員 許森 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