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體育訊 五戰五敗,名列末尾,這是中國男排在本屆大冠軍杯賽的名次,創造了球隊參加歷屆世界大賽(世界三大賽和大冠軍杯賽)以來的最差戰績。其實,中國男排在前后五場比賽中不乏亮點,為何將士們未能將亮點轉化成勝利?筆者以為,發揮大起大落、副攻成為擺設和二傳難堪重擔是導致中國男排兵敗大冠軍杯的三大因素
。
場上波動大
觀看了大冠軍杯賽事的球迷都會有這樣感覺:中國男排在賽場上的波動太大了。
首戰對抗勁旅意大利,即被對手三下五除二地拿下。次役迎戰略強于意大利隊的巴西隊,卻能先勝兩局,驚出奧運冠軍們一身冷汗。與埃及、日本兩支實力相近的球隊交戰時,中國男排大起大落的弊端更是暴露無疑,與埃及一戰,男排國手反勝為敗;與年邁的日本隊交手,國手前后五局的表現反差極大。
中國男排為何犯了“波動癥”?可能原因多多。筆者認為,場上缺少身經百戰的老將壓陣是關鍵問題。在出征大冠軍杯的中國男排名單中,年齡最大的是28歲的二傳手何炯,主力陣容中的第一高齡竟是25歲的隋勝盛。相反,我們的對手卻不乏高齡球員,日本隊場上陣容更是有兩位35歲、一位32歲的老將壓陣,而日本隊正是憑借經驗的優勢險勝攻擊力更強的中國隊。
筆者沒有偏好老將的習慣。其實,當今男子國際排壇正日益向“高齡化”發展,因為在競爭日益激烈的賽場上,經驗是必不可少的因素,隊中擁有一定數量的技術全面且狀態良好的老將,對球隊無疑能起到穩定軍心的作用,而這種作用有時是教練無法替代的。其實,中國排壇也有過啟用老將的成功例子,如1986年,時任中國男排主教練的鄒志華招回了留日數年的汪嘉偉參加亞運會,結果汪在賽場上大放異彩,為中國男排奪冠立下頭功。再如中國女排征戰1990世錦賽前夕,時任主教練胡進將退役數年的老將郎平請回隊中,郎平沒有辜負大家的信任,力助球隊打入決賽。
對手和前輩們的成功經驗,值得男排將士們反思。
副攻成擺設
國際排壇正日益向快速、多變的方向發展。然而,在這方面本有優勢的中國男排卻完成喪失了自己的特點。
了解排球發展過程的人都知道,快速、多變曾是中國男排躋身世界強隊的立足之本。排球運動一系列快攻體系大都是中國人創造發明的,宿將汪嘉偉曾擁有“世界第一快球手”的美稱,進攻成功率最高時達到70%以上,后來的鄭亮也是亞洲第一副攻。同時,他們也有一手精湛的攔網技術。
由于種種原因,近20多年來中國男排的副攻水平不斷下滑,大冠軍杯賽上中國隊副攻的表現更是令人看了心酸。
說句不客氣的話,來自解放軍隊的郭鵬、謝文昊在場上根本起不多少作用,幾乎成了一個擺設。他倆攻,攻不死對手;攔,攔不住人家;發,也是發的“菜球”。如此一來,中國男排的攻擊點只能集中到二號位、四號位和后排,單靠強攻豈能徹底摧毀人家?如此一來,自由人初輝身手再敏捷,怎能抵擋得了人家肆無忌憚的攻擊?
相反之下,倒是后來替補上陣的于大偉稱得上國家隊副攻群的惟一亮點。他雖然攔網水平一般,但發球猛,進攻狠,風光完全蓋過了以主力身份上場的郭謝兩人。
二傳急需充電
說到郭謝兩人,自然會提到主力二傳手李春。
23歲的李春進入國家隊已有五年之久,然而他卻始終無法坐穩主力的位置。早在上世紀末,擁有一手不俗跳發球技術的解放軍小將李春出現在國內聯賽時,就令人們眼前一亮,從此他也成為國家隊的常客,一直被教練們視作重點培養對象。然而,李春雖然發球了得,比賽氣質也不錯,但傳球手法卻比較粗糙,這一弊端也使他經常在主力、替補位置上徘徊。
由于另一位主力何炯難挑重擔,邸安得今年正式將李春定為主力。但是,李春的傳球風格與中國男排提倡的快速、多變打法有些不合拍,數撥副攻與他合作均效果不佳。為了充分發揮李春的水平,邸安和不久前搬來了解放軍副攻組合--郭鵬、謝文昊。然而,副攻并非軍旅的特色,雖然郭謝兩人與李春知已知彼,但他們兩人在場上幾乎起不到多大作用,可以說,這次試驗結果是失敗的。
當然,邸安和重用李春也屬無奈,因為國內男排隊伍缺少正當年華的二傳手。但是,考慮到李春的傳球風格不是很適合國家隊,而且他所在解放軍隊恰恰崇尚高舉高打的打法,這就注定了李春風格轉變的可能性不會很大。考慮到國內一時無合適人選,筆者以為,邸安和不如趁早多選些新人進行試驗,這樣總比將賭注押在李春一人身上更好些。
(王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