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變革謀打贏的“智能型專家” 海軍“哈爾濱”艦燃氣輪機班班長、高級士官朱桂全創新二三事
作為海軍新型戰艦首艦的“哈爾濱”艦,素有“中華第一艦”之美譽。它不僅寄托著海軍官兵的現代化之夢,更牽動著軍委首長的心。1994年4月29日
,時任軍委主席的江澤民登艦視察,寫下了“做駕馭新型戰艦的開拓者”的題詞。 從此,海軍“哈爾濱”艦燃氣輪機班班長、高級士官朱桂全以此為人生座右銘,立志在引進裝備上搞創新———“變革沒有旁觀者,變革不設旁觀席”,他時常這樣提醒自己。
1999年,海軍科技練兵成果展上,一項名為“燃氣輪機應急啟動裝置”的成果令人振奮,專家評價:“這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此類燃氣輪機的國家中誕生的第一套應急啟動裝置。”
這樣一項首創性成果的誕生,緣于“哈爾濱”艦在出訪美洲四國途中遭遇的一次“尷尬”。
那天,航行在太平洋上的“哈爾濱”艦發現了某國一艘驅逐艦。按照國際海軍禮儀,艦長吳洪樂下令戰艦加速,信號兵準備用旗語向外艦表達問候。可就在這節骨眼上,燃氣輪機卻無法啟動,官兵們眼睜睜瞅著外艦揚長而去。原來,燃氣輪機設計啟動需要18個連鎖條件,只要其中一個不滿足,機器就會自動處于“自我保護”狀態。
如此苛刻的使用條件,如何適應瞬息萬變的未來戰爭?朱桂全經過認真琢磨,大膽提出簡化啟動程序、滿足戰時和特定情況下應急使用的設想。
兩年多時間的艱苦摸索,“燃氣輪機應急啟動裝置”終于問世,啟動條件一下子簡化為4個。前不久,這項由中國士兵研制的創新成果,通過了世界某著名電氣公司專家的可行性論證。
朱桂全給自己的定位是“讓艦艇戰時開得動!”他貼近軍事變革,貼近一線部隊,關注戰斗力建設,時刻想著打仗謀打贏。
燃氣輪機燃油過濾器放油排污,以往都是直接排放,油氣彌散在機艙,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朱桂全通過加裝支油管、止回閥等設備,巧妙地將污油過濾后直接流回油柜。這樣不僅提高了裝備安全系數,每年還可節約燃油50多噸。
燃氣輪機啟動空氣管路上的法蘭墊,經常被高壓空氣吹裂。別看這么個不起眼的小配件,如按照正常程序外購,不僅價格昂貴,還會耽誤艦艇執行戰備任務。朱桂全反復進行材質分析和匹配比較,完成了替代品仿制,沿用至今10年都沒損壞。
“被人掐著脖子,就永遠無法自強。”朱桂全的老艦長、現任海軍某艦艇學院院長的郝延兵稱,朱桂全完成的10多個革新項目,不僅提高了裝備性能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緩解了新裝備保障受制于人的尷尬。
朱桂全不是專家,但由于他與裝備朝夕相處,排除故障的經驗有時卻勝過專家。
一次,艦艇出訪前夕,燃氣輪機監控系統出現故障,無法正常啟動機器。如果不迅速修復,艦艇無法如期出訪,就會損害中國海軍的國際形象。巨大的壓力讓當時負責裝備保障的某基地喬總工程師連續幾晚沒合眼。就在各路專家一籌莫展時,朱桂全卻另辟蹊徑,在集控室的等離子顯示器前找到了突破口。“太神了!”聞訊趕來的領導和專家們都感到匪夷所思。喬總工程師更是激動得緊緊抱住了朱桂全。
這件事情,使朱桂全更加自信。敢向權威挑戰、敢對專家說“不”、敢拿“洋裝備”開刀———在他看來,再先進的裝備也有“軟肋”,再權威的專家也會失誤。“解決技術問題,只能尊重科學,不能迷信權威。”
一次,“哈爾濱”艦正在進行高速航行試驗,突然,燃氣輪機渦殼內躥起了火苗。正在機艙巡視的朱桂全一把抓起滅火器,沖進了被烈火烤紅了的箱裝體,油火被迅速撲滅。事故鑒定會上,外方專家經過一番勘察分析,一口咬定問題出在國產某配套閥門上,后果應由中方承擔。
“從殘留油漬的位置和形狀看,我敢斷定是輸出軸密封不嚴油液外泄,導致受熱起火!”朱桂全卻跟“洋專家”叫開了板,“如果可以,我用腦袋擔保!”
最后,當拆開輸出軸密封裝置檢查時,里面竟然少裝了3根彈簧!外方專家頓時啞口無言,不得不在事故責任認定書上簽字。就這樣,朱桂全為國家一次挽回直接經濟損失70萬美元。
一名普通士兵,在世界一流的動力技術專家面前,依靠自己的實力挺直了腰桿,贏得了尊重。
反復摔打,千錘百煉,朱桂全的專業技術水平日益長進,逐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佳境。10多年間,他提出的130多條裝備技術改進建議,90多項在后續艦艇上被采納;他發明的“燃氣輪機故障快速診斷系統”,大大提高了新裝備保障信息化水平;他編寫的《燃氣輪機及附屬系統使用保養》等10余部技術專著,2部被海軍作為裝備條例正式頒發,有的成為海軍院校本科教材;他保障新型戰艦航行數萬海里無故障,圓滿完成了20多次重大演習和出訪任務……
曾經當過朱桂全的機電長、現任“哈爾濱”艦艦長的杜長余說:“地球離了誰都轉,但在‘哈爾濱’艦,‘智能型專家’朱桂全的地位和作用無人能夠代替。”本報記者隋峻本報通訊員李德米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