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凸顯“商業街效應”
步行街“變臉”
&
nbsp;60歲的王起先大爺迷路了,并且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登州路上。
王大爺是青島啤酒廠的退休職工,過去他曾經天天走在這條路上,前幾天,他去看望住在登州路附近的一位老朋友,卻發現昔日自己非常熟悉的街道舊貌換新顏,幾乎有些認不出了,他對老朋友說:“早就聽說登州路改造了,但沒想到變化是這么大。”原來的登州路,雖然是條比較重要的干道,卻因為路面狹窄、設施落后,顯得有些落寞,并不起眼。今年,市委、市政府從挖掘青島啤酒品牌資源入手,依托盤活整合的思路,賦予了這條老街嶄新的面貌,登州路被打造成了集旅游、餐飲為主要特色的品牌街道。
登州路只是一個縮影。日前,市政府出臺了進一步加快商業街發展的意見,要在兩年內即2007年底前,重點抓好市區17條商業街的建設、改造工作,同時打造3-5條在國內具有較高知名度的商業街品牌,使全市商業街的規模、檔次能夠明顯提升。
服務功能一舉多“得”
“商業街促進了城市綜合服務功能的提升,為我市旅游經濟、夜間經濟的繁榮營造了良好的環境,也為節慶、文化、娛樂、休閑行業的發展提供了有效載體,”市經貿委市場網點處處長劉大川為記者解讀了商業街為城市帶來的積極效應:“以登州路為例,這條啤酒文化商業街不僅延續了啤酒節的狂歡氣氛,而且極大地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的確,自今年夏天與啤酒節同步開放以來,登州路啤酒文化街人氣大增,成為游客和市民競相追逐的一個“好去處”,同時也成為宣傳、推介青島啤酒歷史文化,展示全市經濟、社會和文化發展成果的“城市名片”和靚麗窗口。
來自現代商業的驅動推動了商業街的“整容”。幾條改造后的商業步行街,集購物、休閑、娛樂、游覽、文化于一體,成為一道新的“商業風景”。多種商業業態共存,極大提升了城市的綜合服務功能。
商家收入節節攀升
應該說,促進商業繁榮是“商業街現象”的最直接顯現,商業街凝聚了人氣、商氣,引導了消費,提高了商家效益,提升了商業服務功能。在臺東三路某商城經營服裝生意的李女士就從眼前這條商業街的變化中受益頗多。臺東三路步行街經過前期改造后,從一條純粹的商業街變得越來越有文化氣息,這里成為國內獨一無二的壁畫一條街,新型七彩路燈、具有亮化效果和文化內涵的地上小品,使游客獲得輕松愉悅的購物心情。“購物休閑來臺東,朝觀壁畫夜賞燈”,檔次的提升帶來了客流量的大大提高,來李女士店里光顧的人當然是絡繹不絕,她的營業額翻了番。劉大川告訴記者,經過改造后,臺東三路步行街日均客流量40萬人左右,同樣的繁華景象還出現在云霄路美食街,2004年,云霄路實現營業額6億多元,占市南區餐飲業零售額的38%。
商家集聚形成合力
商業街還優化了商業網點結構和布局。由于吸納了多層次、多行業、不同業態商業企業的聚集,改變了傳統商業業態雷同、布局分散的局面,不少商業街成為所在行業的匯聚地和消費中心。比如在重慶南路汽車貿易大道上,云集了汽車經銷商家300余戶,其中4S品牌專賣店就有28家,在短短兩年內,重慶南路發展成為青島汽車貿易的中心。商業街對商家產生的集聚作用也是吸引顧客的“砝碼”之一:在商業街這個區域里,人氣最旺,商品最齊,商機最多,交易當然也最容易成功。“買啥啥都有,買啥都方便。”商業街讓消費變得越來越便利。
繁華帶動區域經濟
商業街還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和區域財源經濟、就業經濟、品牌經濟的明顯增長。一些商業街在改建后上繳稅額大大提高,商業街周邊商鋪租金與售價也普遍上漲。
據了解,改造完畢的臺東三路周邊商鋪租價與售價普遍上漲50%以上,盡管如此,每天仍然有大量的經營者入駐。有關資料顯示,在今年8月啤酒文化街開街之前,登州路只有寥寥的10戶左右經營者在冷冷清清地經營,啤酒街開街之后,登州路突然繁華起來,能容納兩萬多人的街道上每天都會涌進三四萬人,開街當晚更是達到了10多萬人次。目前,這里僅從事餐飲的業戶就有50多家,并且數量還在增加,整條街上的網點房價格也一路上漲。啤酒街,把整條登州路激活了。
太平角酒吧休閑街、昌樂路文化街、大嶗路美食街、遼寧路科技街……作為建設特色城市的重要舉措,一條條人們生活中并不陌生的商業街在新思路的引導下被注入新活力,在一天天變樣,煥發新光彩。商業街的發展必將帶動周邊商貿區,形成“商圈”,而對于這些“商圈”甚至整個城市來說,商業街就像是一條條“中軸”,激活了整個城市的商業氛圍。
細數17條商業街
中山路綜合商業街;香港中路綜合商業街;太平角酒吧休閑街;臺東三路步行商業街;登州路啤酒文化街;昌樂路文化街;遼寧路科技街;華陽路特色街;青島市汽車貿易大道(重慶南路);海云庵民俗小吃街;向陽路商業步行街;少山路服裝街;大嶗路美食街;麥島海鮮美食街;城陽區韓國街;香江路綜合商業街;武夷山路餐飲休閑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