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醫過程中,由于病人對醫生的不信任,于是出現了看一種病要跑幾家醫院的怪現象——重復門診,何時不再成“怪胎”?
檢查拿提成,開藥吃回扣……時下有的病人由于擔心一些額外的費用強加在自己頭上,于是乎,看一種病要跑幾家醫院,出現了重復就醫的怪現象。
●重復就醫流行開來
“看病得有自己的‘主心骨’,醫生的話不能全信,否則多花冤枉錢不說,自己還要遭罪。”市民張新民在看病過程中得出了這個結論。前不久,張新民在一次事故中導致眼睛受傷、視力受損,在市內一家三甲醫院就診時,醫生的意見傾向于暫時不做手術,視自然恢復情況再定。住院7天后,張先生覺著這樣等著也不是辦法,于是又去青島眼科醫院找了一位專家會診,而對方的意見是馬上進行手術,認為不做手術根本不能恢復視力。張先生回到煙臺后,又去另外一家醫院進行了檢查,專家意見也是傾向于做手術。于是,在來回奔波了一個多周以后,張先生終于進行了手術。他告訴記者:“手術這么一延遲,不但讓自己多花了2000多元的冤枉錢,而且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
在臥龍工業園區一家食品公司工作的高小姐,談起去醫院看病的經歷,更是氣不打一處來。最近一段時間,高小姐經常覺得頭暈,工作起來也是無精打采。便在表哥的陪同下來到一家醫院的神經內科,結果坐診的專家沒問幾句病情,就開出了腦CT檢查申請單,說腦血管可能有問題。來到交費處,面對280元的高額收費,想想自己微薄的工資收入,高小姐放棄了這次就診。在朋友的推薦下,她到某街道找到一位老中醫,經過把脈,醫生說沒什么大病,只不過是最近休息不好、工作壓力過大導致的頭暈現象。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隨著醫生與病人之間信任危機的加重,像市民張先生這樣看病要跑幾家醫院的情形開始增多。據一些醫院的科室主任介紹,在一些大病的確診上有30%左右的病人要通過重復就醫的方式來決定自己的治療方案。
●誠信缺失 資源浪費
“病人對自身健康的關注與醫生醫德的下降產生的錯位,是造成目前重復就醫流行開來的重要原因”,濱州醫學院臨床醫學系的一位教師告訴記者:“醫生對患者做出診療依據的唯一判斷基礎應該是病情,但是目前的一些醫院和科室過分強調經濟效益指標,這就導致一些醫生在開處方單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患者的病情,而是部門的利益和個人的私利。醫生與病人之間原本高尚的關系被金錢所扭曲,醫患誠信度下降也就不難理解了。”
一家醫院的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本來一次就診就可以治療的疾病,卻要通過重復就醫的方式來反復診斷,這在浪費病人錢財的同時,也無形中占用了有限的醫療資源,加劇了‘看病難’的產生。”
●懸壺濟世 破解危機
“以前的醫生是只要有1%的希望,就會付出100%的努力;而現在的醫生則是沒有100%的把握,誰也不愿承擔治療的責任。”家住黃務小區的孫秀麗告訴記者,“醫生對醫療失誤的最大回避導致病人在遇到大病時,只能通過多找幾個專家來確定治療方案。我們希望醫院在保障患者知情權的前提下,構建一種誠信、互諒的診療新機制。”
采訪中,山東工商學院社會學家張教授指出,醫患關系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誠信”才是維系雙方的紐帶。面對社會價值觀嬗變和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醫院一定要直面醫患雙方信任危機加深的現實,通過確立“病人至上”的服務理念,營造誠信和諧的就醫氛圍,樹立“懸壺濟世”的高尚情操。同時,要不斷探索醫患溝通的新模式,取信病人,贏得病人。
本報記者 高春寬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