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對于兗礦,對于山東,都是一個需要特別記住的日子。是日上午9時58分,年產20萬噸醋酸和日處理1000噸煤新型氣化爐及配套工程項目在兗礦國泰化工有限公司正式投產。
這個占地830畝、總投資27億元人民幣的項目,是兗礦集團篤志發展煤化工產業的示范工程,它的投產,標志著兗礦集團三大煤化工基地
之一的魯西南煤化工基地正式啟動;而對齊魯大地而言,則標志著山東著力打造鋼鐵、裝備制造、醫藥、鹽化工、煤化工和新型建材等六大產業集聚區的科學藍圖,已然在魯南點染了濃墨重彩的煤化工之筆。中國石油與化學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名譽會長譚竹洲評價說,山東是中國的魯爾工業區,而兗礦則為“中國魯爾區”吹響了建設的號角。
如何規避“煤竭企衰”
德國北萊茵——威斯特伐倫州的魯爾區被稱為世界“煤的故鄉”,這個靠煤炭開采業起步、又以煤炭為基礎進行經濟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的工業區,與兗礦集團的發展軌跡有異曲同工之處。
有人作過這樣的對比:兗礦集團和魯爾工業區主業相同,都是以煤炭開采為主業;發展戰略相似,兩者都以“國際化、現代化和可持續發展”作為長遠發展戰略,都擁有世界領先的煤炭生產技術。
而兗礦集團董事局主席耿加懷則分析認為:如果說有所相似,那么最相似的一點是在區域性煤炭業萎縮的情況下,兩者都高度重視加強資源接續以及煤炭延伸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在高度重視煤炭資源戰略開發的前提下,發展煤化工和其他非煤產業,以避免世界上許多大型煤炭企業“煤竭企衰”現象的重演;如果說有不同,就是魯爾區產業轉型和接續產業的發展是成功的,但其長期的探索過程是痛苦的——由于資源枯竭,企業倒閉,工人技能單一,老齡化嚴重,該地區失業率一度高達10%—20%,而兗礦集團則以“前車之轍”為鑒,在企業發展如日中天之際便未雨綢繆,從戰略高度出發,制訂相關規劃并傾力實施。
英雄所見略同。業內資深專家評論認為,在我國煤炭行業尤其是自身發展處于上升或者說鼎盛時期,兗礦集團制訂了“煤與非煤并重”的發展戰略,并成功地加以實施,這是魯爾所無法比擬的,在國內外實屬罕見。
事實上,兗礦正是如此:與山東其他6家省屬煤炭企業相比,成立于1976年的兗礦集團正值“當年”,其兗州礦區8對煤礦4000萬噸的年產量,更讓省內外同行羨慕其雄厚的資源。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兗礦集團的決策者們洞悉資源型企業的發展規律,明晰兗礦自身發展中將要面臨的困難,強烈的使命感、危機感促使他們從建設“百年兗礦”的視角,審視兗礦的今天,規劃“中國魯爾區”的未來。
“礦井開發—采量上升—采量平穩—采量下降—礦井關閉,這是煤炭企業的必然發展規律。”兗礦人執著探索著“礦井關閉”后的發展之路。他們清醒地認識到,資源型企業不可避免地面臨“消亡”,但“消亡”有兩種方式:一是“蠶繭式”消亡,企業主要依賴礦產資源,就如同桑蠶靠吃桑樹葉成長,到作繭自縛時生命自然會終結;一種是“蝌蚪式”消亡,小蝌蚪在水里生活,待到身體長大,單靠水里的食物已不足以維持生命需求,于是便跳上岸,水中、陸上都能覓食,開辟出一片新天地。很顯然,“蝌蚪式”消亡是資源型企業走向新生的一次“鳳凰涅槃”。
今年8月,兗礦集團召開發展循環經濟、建設節約型企業工作會議,耿加懷的講話強烈地傳達了兗礦人的近憂:“我們的煤炭后備資源嚴重不足。截至2004年末,礦區煤炭總儲量37.4億噸,可采儲量只有18.2億噸,其中,‘三下’壓煤10.9億噸,占可開采儲量的60%。按兗礦每年4000萬噸的產量測算,你們算算,我們的煤炭還能給我們服務幾年?而如果單純依靠煤炭開采,一旦資源枯竭,集團靠何興業,20萬職工家屬將靠何度日?”
同樣是這個講話,描繪了“中國魯爾區”2010年時的格局:“初步建成以發展循環經濟為核心內容,產業結構優化,增長方式集約,消費方式科學,各類消耗持續降低,資源綜合利用率不斷提高的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企業。”
走出煤炭重塑自我
“兗礦必須‘走出去’!”2005年1月,山東省“兩會”期間,耿加懷如是告訴記者。
眾所周知,礦產是不可再生資源,煤炭亦莫能外。同時,礦產是不可移動的,能夠移動的是開發礦產的團隊以及設備,指揮其移動的則是人的思維和觀念。作為國家能源企業和省屬特大型重點企業,兗礦集團面臨著兩大課題:如何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進一步增強國際國內競爭實力?怎樣才能保持發展后勁、凝聚發展強勢,為山東省的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重任在肩,耿加懷以及兗礦人這樣認識他們擔當的現實和歷史責任:“兗礦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首先必須針對‘接續’這個關鍵點,規劃發展思路,勾畫發展藍圖,必須義無反顧地‘走出去’。除了走出省界、走出國界。還要‘走’出煤炭這個領域,大力培育非煤產業。‘走出去’是一種接續、一種持續,是對今天負責,更是對未來負責。”
在煤炭主業,兗礦是山東、是中國的一面旗幟,“走”出煤炭領域,大力培育煤化工等非煤產業,兗礦人同樣擁有屬于自己的精彩——世界上同時掌握水煤漿氣化和粉煤氣化兩項高新技術的企業,只有兗礦一家……而這兩項尖端技術,是由煤炭領域進入煤化工領域的“金鑰匙”。
2004年3月,兗礦自主研發的萬噸級低溫間接制油工業試驗裝置,一次投料試車成功,各項指標達到設計要求,生產強度和產品質量優于國外同類裝置,同時申報了覆蓋關鍵技術的8項專利。此舉,對改變我國富煤少油的能源結構具有重大意義。4個月后,兗礦集團的甲醇羰基合成制醋酸技術、新型水煤漿氣化技術,跨行業向大慶油田進行有償轉讓,轉讓費雖然不如人們想象的那么多,但中國石油巨子第一次向“外人”買技術,意義自然不同凡響。
此后不久,兗礦貴州能化公司、兗礦菏澤能化有限公司、兗礦山西能化有限公司相繼成立,與興隆莊、東灘等8對礦井不同,這些公司雖然與煤炭沾邊,但最終的產品卻被國家統計到化工產值中,而這種反饋,映射的則是兗礦新興支柱產業的崛起。
反向輸出的“中國魯爾”
今年5月1日,兗礦集團與世界500強之一的DBT公司簽訂合同,兗礦將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兩柱式綜采放頂煤液壓支架”的專利技術有償轉讓給DBT。自當日開始,兗礦允許DBT在全球生產兩柱式綜采放頂煤液壓支架,條件是,每一個支架都必須注明“兗州煤業”的標識。
這是中國煤炭行業首次向世界500強企業賣技術,在此之前,中國的煤礦企業所需的高級采煤和洗選設備,幾乎都需要從美、英、德、意等花巨額外匯購買。而這件事情背后的意義更為重大,因為,DBT是魯爾工業集團的子公司,兗礦賣技術給DBT,說明,兗礦人已經站在比德國魯爾更高的起點上。
成立于1967年的德國魯爾集團公司采取的是完全私營化的方式,以股份公司為公司形態。目前,德國魯爾集團的股本構成雖然分散,但卻與能源、鋼鐵等相關產業間建立起了密切的資產紐帶關系。
同樣,作為國有大型企業的兗礦集團,則借鑒吸收了發達國家煤炭企業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在煤炭主業的上升期就制訂了“煤與非煤并重”的發展戰略,并成功地加以實施,這是魯爾所無法比擬的。以煤炭主業、煤化工和煤電鋁為支柱的產業鏈條和放射產區,而煤炭主業以外的非煤銷售收入和利潤正一步步增長,為煤炭主業的接續打下了厚實的基礎。
山東省發改委有關人士分析說,現在,我國煤炭業存在著嚴重的重復建設、分散經營、產業集中度低、效率低、效益差的問題,已經到了不調整就不能發展的時候,如果按照原有的煤炭市場結構和粗放經營方式發展,煤炭市場秩序難以有序,資源、環境也難以承受。必須在發展中調整結構,在結構調整中實現較快發展。兗礦以振興山東煤炭業為己任,負重攀行、積極探索,為國有大型資源型企業的轉軌提供了積極的借鑒。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未雨綢繆的兗礦人堅定地進行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增長方式的轉變,鍛造著屬于明天的“三大產業鏈”——以煤炭的潔凈生產和出口為導向的煤炭產業鏈。以煤炭的價值增加和潔凈利用為導向的煤化工產業鏈和以綜合利用、節能降耗為導向的煤電鋁產業鏈,“中國魯爾區”的未來已然朝霞滿天。
“走出去”的兗礦集團,正大踏步走在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上。(完)(思凱 大華)
責任編輯 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