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報財經專訊 在前日于深圳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證券投資基金國際論壇”上,面對臺下就座的證監會主席尚福林等高層,平素一貫低調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總經理張育軍直言,希望能盡快制訂相應法規,讓私募基金浮出水面。
規模急劇膨脹
&nbs
p; 張育軍表示,發展多層次的機構投資者是全球資本市場的趨勢。他介紹了我國現在機構投資者的基本情況:截至2005年9月,社保基金規模已經達到1917億元,在今后5年或更長的時間其規模有望達到10000億元;截至2005年9月,保險資金運用余額1.3萬億元,到2010年將達到4萬億元左右;而在企業年金方面,截至2005年8月第一批9家基金公司獲得企業年金投資管理人資格,而QFII方面,截至2005年11月30日29家QFII的規模已經達到53.45億美元。
在會上,他呼吁應該讓私募基金浮出水面。“據我所知,目前光深圳就有200家較大的私募基金,有些基金管理人就是原深交所的工作人員,管理資金都在億元以上。”他表示私募基金在資本市場已經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已經管理了大量的社會財富,而且發展的速度非常快,應該讓這些私募基金早日浮出水面。
打造財富管理中心
張育軍表示,從目前的一些調研發現,可以借鑒海外經驗,打造中國若干城市為財富聚集和管理中心,發展中國金融產業。
他指出,我國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具有成為財富聚集和管理中心的優勢,經濟發達,銀行、證券、保險、信托以及外資金融機構聚集。他還指出,金融資產聚集地,基金業發展迅速。
他提議,實行稅收優惠,降低基金發行門檻,擴大基金銷售渠道,推進社會保障制度改革,擴大私人理財市場,增加基金產品需求,大力發展證券市場的規模,拓寬基金投資渠道。證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