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005年,將在青島農業發展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因為在今年,全市農業和農村經濟不僅實現了新的跨越,而且為青島現代農業的確立和發展搭建了新的平臺,稱得上是承前啟后的奠基之年。
今年,全市在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方面,重點抓了四件大事:一是建設的100萬畝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示范區已完成投資8684萬元,水利化、良種化、道路林網化、機械化和銷售合同化“五化”的步伐明顯加快,20萬畝核心區建設全部達到“噸糧田”標準。二是建成山東國際農產品展示交易中心并成功舉辦了2005青島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構建起“立足山東、服務全國、面向世界”的名優農產品展示展銷和合作交流的大舞臺。三是編制了農業“八大體系”建設規劃,改變了全市農業的無序狀況,為全面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打造農業現代化打下了基礎。四是啟動了農業科技大廈工程,目的是加快提升全市農業科技創新和應用水平,項目將在2008年前竣工投入使用。
突出發展優勢產業,大力提高農業產業競爭力,是今年全市農業工作的一個新亮點。全市緊緊圍繞把農業競爭力調強、把綜合效益調高、把品種結構調優的目標,立足資源優勢,突出抓好優勢農業、特色農業、品牌農業和外向型農業。特別是品牌農業今年異軍突起,嶗山茶葉、膠州大白菜、大澤山葡萄、北宅櫻桃等一批地方農業品牌知名度不斷擴大,市場競爭力明顯增強。
科技對青島農業的支撐能力大大加強。在科研攻關和技術推廣中,“加工出口優質果蔬新品種研究”等16個項目被列入青島市第一批農業科技攻關、社會發展和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白色污染”綜合治理技術、“綠卡行動計劃”等一批涉及環境污染整治和城鎮人民生活健康的重大項目被列入財政科技專項;節水農業、秸稈綜合利用等9個項目被列入市重點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同時,市農委系統477名中級職稱以上的農技人員與520個農戶、12處農業示范基地分別結成聯系對子,加強技術指導,及時解決農民在生產中遇到的難題。
農業機械化裝備建設走在全國前列。全市農機總動力達到598.8萬千瓦,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72%,分別居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第一位和第二位。今年,我市小麥機收率已達到97.5%,玉米機收率達到25%。同時,積極組織農機跨區作業,外出作業面積達400多萬畝,增加農民收入1.3億元。
今年,農業循環經濟也浮出水面,迅速進入實施階段。“白色污染”綜合治理試點已在膠州市啟動并取得明顯效果,預計殘膜回收率可達到75%。秸稈綜合利用工程中,大力采取過腹還田、直接還田、秸稈氣化等措施,推進了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目前,我市農作物秸稈年綜合利用量達到380萬噸,占全市農作物秸稈總量的76%。全市農村新能源工程則重點實施了大中型沼氣建設工程、生態家園富民工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工程和“太陽能———種植———養殖———沼氣”“四位一體”生態能源建設項目,推動了農產品初加工后的附產品及有機廢棄物的深度加工,取得明顯綜合效益。(梁學勇杜紹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