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違”一度是影響政府和群眾關系的導火索。然而,今年青島開發區在海西灣10平方公里的黃金海岸“清違”工作中,卻上演了漁民舍棄500多萬元為項目建設讓路、主動“清違”的感人場景。“清違”不僅沒有清出矛盾,相反卻
加深了政府與群眾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增強了政府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營造出了一片干群和諧的喜人局面。
抉擇
海西灣,又稱薛家島灣,泛指青島開發區后岔灣船廠至殼牌碼頭連線以南海域,是發展修造船業的首選區域。如今,北船重工及其所屬六廠四所、中海油等一批重量級項目已經在此布陣。海西灣又被人們稱為“母親灣”,因為這里養育了薛家島辦事處13個村的1萬3千多口人,久居在這里的漁民們世代以近海養殖為生。2003年,海西灣規劃為項目用地,青島開發區管委對項目占用海域內的所有養殖物及其附屬設施均兌現了補償,但傳統的謀生觀念使漁民們對這片希望的海域充滿了眷戀,人們依然在項目占用區域內繼續著多年以養殖為生的生活方式。
這片海域涉及薛家島辦事處13個社區、157戶養殖戶的200畝扇貝、1600余個筏式養殖網箱,如果全部清除,最保守的估計,漁民損失將達到500多萬元。為此,青島開發區組成了“清違”工作小組,深入到13個居村的養殖戶家中進行詳細的調查摸底工作,借助于“聯戶、結隊、幫扶、親民”活動,首先從思想工作入手,教育漁民識大體,顧大局,同時用開發區20年發展惠及鄉親的生動實例啟發養殖戶,使許多養殖戶心中豁然開朗。
轉軌
然而,仍有部分漁民等待觀望,還有部分漁民想借機“啃”一下區里,對此,經過反復調研和做群眾工作,一條“清違”的思路逐漸清晰起來。這就是在“清違”中積極進行“轉軌”,采取“法、情、理結合,區、街、居聯動,注重深細實,采取緩賣移”的措施,推進“清違”工作。廣大基層干部按照這個思路,深入漁民中間反復曉之以理,動之以情。
薛豐江是大洼社區的村委委員,在管區黨政成員、管區主任、社區指導員和相關社區兩委成員組成的薛家島辦事處清理工作小組四級梯隊里,他處于最基層的部分。他先向自己“出手”,最先把自家在海域內養殖的十幾畝扇貝進行了徹底清理,讓鄉親們受到了震撼。稍后,薛豐江和村兩委的干部們將大洼社區的20多戶扇貝養殖戶按照親屬關系分包到各自頭上,分別做說服和服務工作。為給村民們降低損失,兩委成員紛紛主動為村民養殖的扇貝找銷路,免費為他們運輸、裝卸,盡管每畝扇貝給養殖戶帶來了一定的損失,但在村兩委的帶動下,這個社區的養殖戶將180畝扇貝提前清理完畢。
在落實“清違”的“緩賣移”上,廣大基層干部認真務實,不留遺憾,他們延緩清理日期,幫群眾尋找銷路,將有條件的養殖物轉移至其它區域。薛家島街道辦事處農業服務中心主任韓傳友的筆記本上有一份特殊地記錄,一份為漁民銷售魚苗的記錄。“向紅島垂釣基地銷售魚苗10000尾,向浙江某公司銷售魚苗100000尾……”自今年9月份清理工作開展以來,韓傳友已經成了漁民的貼心人,他天天忙碌在海邊,為漁民聯系養殖海產品的銷路,免費為漁民租用船只,雇用裝卸人員,受到養殖戶的愛戴,養殖戶面對著這樣的干部,心服了,氣順了。
不僅是韓傳友,薛家島辦事處清理工作小組四級梯隊的人員從上到下紛紛變身為“漁民貼心人”,踏踏實實地為漁民想辦法。據不完全統計,“清違”期間,薛家島辦事處免費為漁民租用船只200多船次,雇傭人員2000多人次。
轉變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青島開發區在“清違”工作中一方面為養殖戶辦實事,一方面為養殖戶找市場。
50歲的薛舉慶是瓦屋莊社區的漁民,是遠
近聞名的養殖大戶,他有100多個網箱飄浮在海西灣的水面上,僅網箱和魚苗這兩項,老薛就投入了30多萬元,這些網箱每年都會給他帶來30多萬元的純收入。他的魚苗多數是今年5月才投入的,如果按區里要求在9月23日之前清理,放養的魚苗才剛剛長成半成品魚,此時銷售必將大大降低價格,損失很大。海西灣內有157戶同老薛一樣的網箱養殖戶,每個養殖戶平均有10個網箱,每個網箱有1500個魚苗,按照明年成品魚8元/斤的價格出售,現在清理養殖網箱,每斤只能賣到5元左右,僅此一項,每個養殖戶平均將為此損失10余萬元。
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漁民的損失,區里決定將清違時間延長一個月,老薛和其它養殖戶奔走相告。從此以后,老薛和其它養殖戶由“清違”的不合作者變為積極地推動者。
潤物無聲。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里,養殖戶已將海上筏式養殖物全部自愿清理完畢,整個“清違”過程靜悄悄地進行,漁民們心順氣平,未出現一起上訪事件。
轉產
海西灣“清違”之所以進行得如此順利,關鍵是把前后兩頭的工作做到了群眾心里。這就是“清違”之前確保將群眾損失降到最低,“清違”之后確保為群眾謀得生存出路,解除群眾的后顧之憂。
在海西灣從事漁業養殖的多是“4050”人員,他們沒有別的技能,“清違”將使他們面臨就業困難,失去生活來源。青島開發區工委、管委將漁民的利益放在心上,著力解決漁民“失海”后的轉產就業問題,幫助他們“上海登陸”走向市場,尋求發展新天地。針對“失海”農民沒技術、沒特長、創業難度大的特點,青島開發區建立了適應市場需求的免費培訓體系,針對本區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能人才的需求情況,采取企業“下單”、區培訓中心“出單”的形式,有目的地進行“訂單式”培訓,學到修船、焊接等技術的漁民可以優先在各企業就業。同時,積極引導有條件的養殖戶由“內灣淺海養殖”向“外部深水養殖”轉移,專門到各地取經,學習深海網箱養魚的經驗,聘請了專家學者和經驗豐富的養殖戶,為薛家島的300多名漁民進行了培訓,使漁民站到了轉產增收的新起點。
從9月初到10月底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海西灣“清違”在人們的關注下悄悄地結束了,黃金海岸展露出了迷人的芳容。11月22日,總投資74億元的海西灣造修船基地大造船項目如期開工了,凝視著蔚藍色大海邊火熱的建設場景,這里的漁民們笑了。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