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城里“有間房”生產基地“走四方”青島企業發展別樣總部經濟 晚報訊 按照以往的印象,一提起工業企業,首先想到的是站在工廠大門口就能聽到隆隆的機器聲,如今去這樣的企業,你可能會坐在二十層樓的海景房里,舒適地聽取工作人員描繪遠在外地的工業園正緊鑼密鼓
工作的場景。記者了解到,近三年來,島城越來越多的生產企業將生產基地紛紛遷離市區,進西部、去鄉下搞加工生產,僅把總部留在青島拓市場。據統計,總部聚集度最高的市南區,目前匯集了區域性總部企業315家,實現稅收7.03億元。聚精英總部駐扎CBD 山東澳特萊實業有限公司以食品初加工為主,公司總部在東海路海信大廈上僅有200平方米的辦公間,但在這里的日常資金總調度卻達到了3億元左右。財務總監王玉華告訴記者,公司以農產品加工為主,蔬菜基地設在壽光、肉制品基地在濰坊,還有一個深加工項目在城陽,總部僅有的幾十人全部都是“頭腦”精英。
跟澳特萊公司想法一致的企業占了大多數,“企業做大做強,關鍵是有人才優勢,而吸引高級人才沒有良好的外部環境不行,把總部放在市區,正是看好這里的信息豐富,工作生活環境優越,具有建立人力管理中心的各種資源。”
開財路老廠改用途
市區土地寸土寸金,隨著地價的飛速上漲,一些原本在市區占有好地角的工業企業看準商機,將生產設備紛紛遷出,利用空余廠房或租賃或自營搞起了與工業完全不同的酒店、餐飲等服務性企業。
十五年前,延安三路上曾經有不少工業企業扎堆兒在此,做服裝的、生產家電的,上下班時間,總能看到工廠大門口騎自行車的工人們出出進進。如今,這里的變化可是翻天覆地,原先的廠房有的推倒重建,蓋起了住宅“掘金”房地產;有的利用原廠房的結構進行改造重裝修,一個個車間變成了洗浴池,辦公室成了KTV包房。一位知情人士向記者透露,最近這條路上的一家經營紅火的企業也在醞釀搬遷事宜,欲將這里變成企業的“三產”重點。昨天傍晚6時,記者再次從這條寬闊的大路經過,整條路燈火輝煌,五彩霓虹燈映亮了四周,出入原先工廠門口的人群已被香車美女所代替,入時的裝扮令改造后的老廠房重放光彩。
降成本生產“走四方”
“味精生產對能源原材料依賴較大,水、電、蒸汽三項的成本就占全部成本近四成。味精市場充滿商機,但出路在于降低成本,在于向生產要素價格便宜的地區轉移。”2003年4月,歐美投資集團果斷出手,收購擁有70年歷史的青島“雞”牌味精廠。受青島當地能源和資源條件的制約,“雞”牌味精也無法大規模覆蓋市場。李金堂把敏銳的目光投向了內蒙古呼和浩特,這里具有豐厚低廉的能源原材料資源,如果在此建立生產基地可降低生產成本37%。
如今,“走四方”建加工基地的青島企業越來越多,海爾、海信、青啤這些大企業自不必提,像家喻戶曉的“青食”鈣奶餅干、漁業公司生產的魚肝油等一直穩坐西部老城區的老品牌也紛紛擲金島城北大門,在城陽建立工業園區。一來降低了土地、勞動力等生產成本,二來成為“貼城區域”地價飆升的收益者,開采了一塊企業盈利的“新金礦”。(記者劉蘭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