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大學生“工作還沒找,心中思跳槽”———不良擇業心態釀苦酒
隨著高校應屆畢業生招聘高峰的來臨,畢業生們在就業心態上是否已經做好準備了呢?昨天,記者在海大、青大、青科大、理工大4所大學做了一個相關調查,發現在被調查的80名
準備就業的畢業生中,竟有52位持有“先找工作干著,等有好單位再跳槽”的心態。
跳槽是精英行為?
“跳槽換位,身價翻倍”、“一年一小跳,三年一大跳,五年不用跳”、“跳槽是天才,吃槽是人才,趴槽是蠢才”……一些受訪者對這些流行語耳熟能詳,并不自覺地受到影響。許多應屆畢業生并沒有將跳槽看作是一種無奈,而是當作一種“精英行為”,認為這是成功人士的必經之路。
中國海洋大學信息學院的高姓同學給記者列出自己的職業規劃:首先找個網絡公司落腳,摸清IT行業中哪家單位最具發展潛力,然后跳槽到該單位,在該單位接受正規職業培訓,理清IT行業的整體發展動向,然后再跳出來做自己的老板。他說,這個過程大約需要5到8年的時間。
除了豐富自己的職業閱歷、抬高自己的身價,一些對“先找個工作干著,再伺機跳槽”持贊成態度的畢業生還有“先留住戶口”、“準備來年考研深造”等不同的打算。
企業出招應變
一些招聘單位對大學生們的這種心態,早有防范。承鳴機械有限公司的莊經理說:“沒有誰會愿意將一名辛苦培養出來的職業經理人拱手讓給競爭對手的。”這其實是一種職業道德和個人品行問題,但由于在短期內無法對應聘者的道德操守進行正確評估,所以,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單位還是希望招一些現成的職業經理人,拿來就用,既可以省出培訓費用,也不會打亂單位的用人計劃。
天鴻文化傳播公司的田經理則認為,現在的應屆畢業生比較浮躁,沒有將工作當作一項事業來做,有些同學甚至還將第一份工作當作職業跳板,這讓用人單位望而卻步。
據一家精密儀器生產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介紹,去年該公司接收研究生10人,5個人未報到,簽約本科生12人,3人違約,2人之后便一直沒有消息,違約率達到了25%。
不良心態釀苦酒
就業壓力讓一些高校就業部門為了追求高就業率,對“先就業,再擇業”推波助瀾。用人單位和應屆畢業生之間產生的不信任,結果可想而知。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經濟學鄭老師分析認為,片面地強調“先就業再擇業”,一方面給用人單位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攪亂了用人單位的工作進程。另一方面,頻繁的跳槽還形成一種“先輩搶后輩飯碗”的惡性循環,造成一種人力資源的浪費。最后,高校強逼畢業生就業,造成高就業率假象下的高失業率,使當前嚴峻的高校畢業就業問題形成一種華而不實的浮躁虛夸造假作風,最終延誤了就業問題解決的最佳時機。(楊海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