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12月4日消息,中國外交部表示,鑒于目前的氣氛和條件,第七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將推遲至適當時候舉行,在此期間,中方將繼續履行三方合作協調國的職責。
1999年,在日本前首相小淵惠三的提議下,中日韓三國領導人在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期間專門舉行一次非正式早餐會,次年亦然。2001年,在韓國前總
統金大中的提議下,早餐會改為正式的年度分會,迄今為止已有6次。由于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堅持參拜靖國神社等問題,傷害了中韓人民的感情,毒化了三國間的氣氛,在即將舉行的吉隆坡10+3峰會上,第七次中日韓三方峰會宣告流產。
中國總理溫家寶日前指出,中日關系正處在一個困難的時期,造成這一局面的責任不在中方。中方希望日本領導人盡快拿出實際行動,糾正錯誤。
眾所周知,二戰期間,日本對中韓等亞洲國家的侵略給亞洲人民帶來重大災難。對這一歷史認真反省、誠懇道歉是日本與有關國家戰后建立國家關系的重要政治基礎。小泉參拜靖國神社等行為無異于挑戰這一政治基礎。俗話說:打人莫打臉,傷人莫傷心;日本政要的這類行為極大地傷害了中韓等亞洲國家人民的感情,事后又自說自話,裝成無事人。在這樣的政治氣氛下,對話缺乏基礎,所以不談也罷。
眾所周知,東亞地區的10+3峰會是促進區域全方位合作與整合的重要會議。當前,以世貿組織為平臺的全球性貿易發展談判遇到相當的障礙,區域性經濟合作卻發展迅猛,這成為每個國家尋求發展機遇的契機。日本某些政要在這種情況下頻打橫炮,橫生枝節,真不知所欲何為?
日本社會最近出現一種論調,就是日本要當“亞洲的英國”,要依附美國成為“世界性大國”。歷史上,日本曾有過“脫亞入歐”的歷史經驗,今天,日本某些人又將這一模式視為日本重振的不二之途。日本的這種歷史模擬犯了一個時空錯位之謬:其一,今日之亞洲不是昔日之亞洲。近三四十
年來,亞洲,特別是東亞地區,許多國家和地區先后經濟起飛,已成為世界經濟的發動機之一。亞洲今天的現代化水平和文化自信,和60年前積貧積弱的狀況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日本之所以出現百年前的心態,大約和不能平等看待亞洲國家有關,是一種心理失衡,也是一種變態的心理脆弱。
其二,日本不是英國。英國和美國的“特殊關系”,有文化淵源,有歷史淵源。而日本二者均不具備。而美國與日本的關系,甚至說不上是“普通國家”的“正常關系”,其間有不少潛在的“釘子”。兩國相互借重的意圖,心照不宣,彼此互見。日本想上趕著當“亞洲英國”,恐怕也不可得。
其三,日本是東北亞國家,地緣現實不可更改。日本右翼民族主義的上升,未必是美國真正樂見。因此,日本挑戰歷史定論,挑釁亞洲鄰國的做法,無異于一種自我放逐和自我孤立,最后傷害的是日本自己。
日本實在應該把世界上的事好好想清楚,不要陷于一種昧于時勢的情緒之中。
(作者為本報高級編輯)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5年12月06日 第一版) 黃晴
責任編輯:屠筱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