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小康指標把江蘇“逼”進科學發展軌道 “科學發展”這四個字,是目前出現頻率、點擊率最高的詞匯之一,而如何才能真正做到科學發展,江蘇省在探索和實踐中創造了經驗:在全國率先制定了省級全面小康指標和完成時序,將各地各方面“逼”進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軌道,使中國人延續
了千百年的小康夢想正在變成現實。 豎起科學發展的新坐標
在今年全國百強縣排名中坐上第一把交椅的蘇州昆山市,今年底將率先跨過“小康”水平線,為中國的“小康圖景”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樣本。
“最后的統計還要等到年底,但昆山目前的數據都已經達到了江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指標體系的標準。”昆山市委書記曹新平說。
他口中的“小康指標”,涉及經濟發展、生活水平、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4大類18項,正是其中居民收入、R&D(研發)經費支出占GDP比重、森林覆蓋率最后3項指標的達標,讓人均GDP早就跨過10000美元基本現代化水平的昆山,到現在才有膽氣說“小康”。
江蘇省委研究室副主任范朝禮向記者介紹,江蘇全面小康指標體系不僅涉及經濟增長速度和結構,更關注居民收入、生活質量、社會保障、生態環境以及社會教育科研發展等情況,其中以人均GDP、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及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社會保障為核心指標。
“全面小康指標體系把科學發展理念變成了一套可操作的、實打實的標準,把全面、協調、可持續這些字眼量化了,實際上給了官員一個實踐坐標和規制,把江蘇逼入科學發展的軌道。”范朝禮這樣說。
從GDP主導的考核指標到以科學發展論英雄,江蘇干部的執政理念發生著深刻變化。到今年年底,江蘇人均GDP又將邁上一個新臺階,但各地官員誰也不敢松一口氣,居民收入、恩格爾系數、環境質量綜合指數等,這些以往容易被政績考核“忽略”的指標,現在成了必須完成的“硬杠杠”。
蘇州昆山市玉山鎮去年在“全國千強鎮”中排名第二,其經濟約占昆山全市經濟總量的20%。若按照以GDP為主的舊考核體系,玉山鎮無疑名列榜首,但現在鄉鎮干部壓力倍增,感嘆“不一定能拿第一了”。
昆山市委書記曹新平說:“全面小康考核體系引導基層干部正確處理速度與效益、經濟發展與社會和諧之間的關系,促使干部重新考慮怎樣提升發展質量,建設效益小康。”
鋪攤子鋪不出現代化
“如果到了‘十一五’,我們引以為豪的還僅僅是GDP、工業銷售多少,那顯然是不完整的。”江陰市委書記朱民陽的話或許可以代表江蘇發展思路的轉變。
江蘇的發展,既有“天時、地利、人和”之長,也有在全國“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資源最少、環境承載容量最小”的特點,這決定了江蘇只能走布局集中、城鎮集聚、用地集約的發展之路。
結合省情特點,一方面,江蘇確定了沿滬寧線高新技術產業帶、沿江基礎工業帶、沿東隴海線資源型特色產業帶和沿海港口產業帶的“四沿”工業布局,力圖避免遍地開花導致遍地污染;另一方面,整治淘汰重污染企業已全面推開,在化工企業聚集的蘇南地區,僅武進一個地方今年二季度就有524個項目和企業面臨淘汰,宜興市預計到今年底將有200家化工企業被迫關停。
土地是近年長三角發展面臨的最大瓶頸之一,在蘇南許多地方甚至出現了項目排隊等土地的情況。“工業向園區集中”是化解矛盾的途徑之一,通過提高單位面積投資強度、集中建設多層標準廠房等方式,加強土地利用集約化。
2004年,江蘇省開發區每平方公里項目投入9.9億元,每平方公里實際吸收外資8238萬美元,分別是2000年的2.3倍和2.36倍。今年上半年,江蘇省新增直接利用外商投資項目下降11.9%,協議注冊外資和實際到賬外資同比增長15.5%和36.8%,這反映了科學發展帶來投資強度的增大。
唱響“富民優先”協奏曲
“提倡科學發展,建設全面小康社會,不能是領導干部的自娛自樂。”宿遷市委書記仇和說。
正是為了避免這種“自娛自樂”的尷尬,江蘇省提出建設“不含水分、人民得實惠、老百姓認可”的全面小康社會。
富民優先,正在成為江蘇經濟社會發展交響曲中的最強音。
來自省農林廳的消息說,通過逐步免征農業稅、實質性啟動城鄉統籌,全省農民收入多年徘徊不前的局面終于改變,實現了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千年“皇糧國稅”在“十五”最后一年成為歷史,全省農民獲得32億元的“禮包”。
為了讓統計數據更具說服力,昆山市實施了一個堪稱“大膽”的舉動。從今年6月開始,由農村辦、統計局等單位牽頭,昆山市對11.1155萬戶農村家庭開展了收入情況調查,進村入戶,逐家核對,由農民自行申報收入情況,這在全國還是第一次。
從調查結果看,2004年昆山農民實際人均純收入8922元,2005年預計人均純收入9496元,其中人均純收入超過8000元的家庭占56.3%,人均純收入在5000元至8000元的家庭占34.5%。
科學發展、以人為本,要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曾被稱為“華夏第一縣”的江陰市自2002年11月全面啟動農村醫保新政策以來,農民參保率達到99.23%,補償率超過20%;在江蘇省新的征地補償辦法出臺之后,江陰市還一攬子解決新中國成立以來歷次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
在科學發展的征程中,江蘇要走的路還很長。但目前形成了一種共識:發展科學不科學,社會和諧不和諧,不能只聽官員的報告和學者的論斷,更要注重老百姓的評價和口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