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舉慶:一個漁民的富裕路 記得上世紀80年代初的時候,改革開放誕生了一批“萬元戶”,那時的“萬元戶”可是一個巨大的榮耀,代表的是勤勞致富的價值,“萬元”是人們追尋的目標。上世紀90年代之后,一個更大的數字符號讓一部分先富裕起來的中國人成為大多數百姓羨慕的對象,這部分人通常在姓氏之
后加上代表財產龐大的“百萬”來表示,譬如“劉百萬”,“百萬”成為人們追尋的目標;現在,數字已經不能說明什么了,人們開始更多地以技術、創新等等更具成長性的因素來評判一個經營者的成功與失敗。 薛舉慶,青島開發區薛家島街道辦事處瓦屋莊社區的一個普通漁民,卻在這三次浪潮中都成為風頭浪尖上那一少部分被人羨慕的成功者,也就是一個靠勞動創造了財富的佼佼者。
薛舉慶收獲第一桶金的故事要回溯到1984年,那是農村剛剛實行“大包干”之后不久,國家正積極鼓勵農民進行個體戶經營,薛舉慶看到本村漁民多、漁獲物豐富,但因沒有銷路往往滯留在附近幾個村莊,賣不上好價錢,有的甚至就白白地腐爛變質了。他果斷地半借半貸籌集了20萬元,在瓦屋莊村第一個建起了一座80噸的水產品冷庫,將漁民的漁獲物收集起來,成批地賣出去,那時他的客戶已經涉及膠州、萊州等地。在經營冷庫的過程中,薛舉慶還順便做一些海產品加工業務,在海產品加工過程中,他發現扇貝養殖是一個能生錢的好營生,因此他同時投資進行了扇貝養殖。冷庫和扇貝養殖每年為老薛帶來近10萬元的收入。這樣,當人們還對“萬元戶”津津樂道時,薛舉慶已經成功地跨越了“萬元”這一大關。10年之后的1996年,老薛手頭正寬裕的時候,青島開發區出臺政策鼓勵漁民進行網箱養殖,承諾每個網箱政府補貼200元,老薛認為這是一個絕佳的時機,于是果斷地拿出40萬元,新上了60個網箱,此舉又成為瓦屋社區的第一個吃螃蟹者。網箱養殖利潤可觀,老薛穩扎穩打,不斷擴大養殖規模,到2004年,他的網箱數量達到了230多個,年利潤可達30萬元左右。這樣,當人們在對“百萬”這一數字感興趣的時候,薛舉慶已經悄悄地跨越了這一階段。
老薛富了,本村230戶漁民中的三分之一也跟著他走上了網箱養殖的道路,2004年,全村70多戶漁民的網箱數量達到3000多個,平均每戶每年的收入達到6萬元左右。
再過10個年頭之后的2005年,因項目建設需要,薛舉慶在海西灣的網箱全部拆除,在這同時,他的目光又轉向了深水養殖。深水養殖技術含量高,開發資金大,在開發區還沒有人試驗過,在區里的大力扶持下,薛舉慶又果斷投入60多萬元,在距海岸1500米的深海海域試驗性地建起了6個深水抗風浪網箱。他現在天天吃住在海邊,把全部的精力放到這六個網箱上,精心照顧箱內的12萬尾魚苗。老薛對深水養殖充滿信心,他說,明年春天他的魚將可以售出4萬尾,預計明年,他投入的成本就可以賺回來。他還說,深水養殖產量高、利潤大,下一步他還會進行深水沉式網箱的試驗,等他試驗成功了,讓鄉親們都來搞深水養殖,好讓大伙兒一塊富裕。
本報記者 本報通訊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