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利益送給群眾,讓老百姓得實惠。”這是萊西市委、市政府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使平民百姓在工業化中得“福娃”。
工業化,讓15.5萬農民告別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簡單生活模式。他們在政府的免費培訓下,洗腳出田跨進企業成為工人。在這種轉變中,他們提高素質,走向富裕
萊西市姜山三村的遲彬功老人如今過上了富足安康的幸福生活———兩個兒子、兩個兒媳經過政府的免費技能培訓,都成了本鎮外資企業正兒八經的工人,每人月收入都在1000元左右。這份不錯的收入,讓遲老漢一家人告別了低矮窄小的茅草屋,住上寬敞明亮的別墅樓。老兩口也和城里的退休工人一樣在家里操持家務接送孫輩上下學,小日子過得殷實而甜蜜。
在萊西,像遲老漢這樣的家庭有很多很多,像遲老漢兒子、兒媳這樣走出黃土地、進入企業當藍領的農民工有15.5萬人。
萊西市把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工作的生命線,已累計引進外資項目1159個,內資項目1599個,全市每年新增加就業崗位2萬多個,為轉移農村勞動力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為了讓更多的農民走出黃土地,這個市采取政府“買單”的形式,對農村勞動力進行就業指導、職業資格、專項技能等多種培訓。截止到目前,全市已有15.5萬農村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年增加農民收入20多億元。
工業化,將70%的耕地和80%的農戶納入了產業化經營體系。在這種體系中,弱化了農民的投資風險,讓50%以上農產品實現了轉化增值,使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來自于農業產業化經營
今年,萊西市店埠鎮前由村村民李瑞英給青島華杰食品有限公司種植2畝大蒜,收獲后,大個的蒜頭以每公斤4元的價格直接被公司收購;小個的蒜頭,李瑞英用水浸泡去皮后,也以每公斤4元的價格被公司收購;再加上賣蒜薹的錢,2畝大蒜足足收入了10000元。
在萊西,像李瑞英這樣依傍食品企業發財的農民有數不清的人家。
萊西市在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的進程中,立足三農抓工業,把發展引進發展食品加工龍頭企業,作為統籌城鄉、破解“三農”難題、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舉措來抓,全力支持促進其做大做強。目前,全市已引進發展食品加工企業600多家,將全市80%的農戶和70%以上的耕地全部納入了產業化經營體系,使全市50%的農產品實現了加工再增值,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0%來自于農業產業化經營。去年,這個市被評為中國食品工業強市。
工業化,讓10000多名土生土長,土里創業的小商小販,轉變成了企業主,他們在春風化雨的工業化大氣候中,抓住商機,大膽地擴張、裂變,成為當地的響當當的經濟主體
院上鎮蔡家莊村是一個僅有203戶、800人口的小村莊,既沒有區位優勢,也沒有資源優勢。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小村莊,卻擁有花生加工企業14家,年可加工花生14多萬噸,營業收入2億多元,帶動本村及周圍村莊300多農戶在花生加工和流通行業創業當上小老板,安置農村剩余勞動力2500多人,平均每人月收入750元,成為遠近聞名靠花生致富的小康村。
近幾年,萊西市把發展民營經濟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意見》、《關于加快本地企業裂變擴張的意見》,出臺了37條鼓勵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的政策措施等,這些意見措施的實施,極大地激活了城鄉各類民間資本投資置業的積極性。截止到目前,全市工商注冊的民營企業累計達到16887個,個體工商戶14071戶,注冊資金41.8億元,建成民營經濟專業村16個,農產品專業批發市場12處。上半年,全市民營經濟完成營業收入84.2億元。
崔展紅 萬全法 萬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