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閣6日決定新設立“人權大使”一職,以圖同美國步調一致,在綁架人質問題上向朝鮮施加“軟壓力”。此外,為配合“人權大使”的工作,外務省特任命外務政務官山中華子為“人權擔當政務官”。此事由歷來對朝態度強硬的官房長官安倍晉三主導,顯示日本在尋求與朝方對話的同時逐漸加強了施壓力度。
首任人權大使為日本駐挪威大使齊賀富美子,今年62歲。齊賀上任伊始第一個活動是參加本月8日在韓國首爾舉行的一個關于朝鮮人權問題的研討會。 有分析指出,日本推出“人權大使”的背景是:六方會談進展緩慢,美國開始打人權牌對朝施壓,并于8月任命列夫科維茨為美國“朝鮮人權特使”,聯合國也在11月全體大會的第三委員會通過了譴責朝鮮人權狀況的決議案,國際機構和非政府組織聯手對朝鮮人權問題施壓的環境逐漸形成。在日本國內,安倍晉三擔任官房長官前提倡的進出口限制、船舶禁止入港等硬壓力難以推行,遂開始尋找能夠對朝施壓的“軟壓力”。 有媒體指出,日本設立“人權大使”除了針對朝鮮外,還有牽制中國的意思。《產經新聞》援引“外務省人士”的話說,日本政府的戰略考慮是“積極宣揚中國最討厭的‘人權’和‘民主’,將其作為東亞地區合作的基本理念,并強調確立這種理念的重要性”,從而利用“人權”牌對希望在即將召開的東亞峰會中把握主導權的中國進行有效牽制。裴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