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平與張藝謀
張藝謀的文藝片《千里走單騎》正在一片火熱的宣傳中,制片人張偉平又成了媒體上的新聞人物。當初,一方面是《英雄》和《十面埋伏》票房上獲
得了巨大成功,另一方面是張偉平高調的行事作風,曾招來了不少人的誤解。而專注做事的張偉平不管這些,以他一竿子到底的個性,敏銳智慧的頭腦,敢想敢做的創新作風,在中國國產電影的發行營銷路上行走得愈加遙遠。現在,要將平民精神貫穿到底的麗江首映式備受人們期待,張偉平的信條還是:要么不做,做,就和別人不一樣,做就做到最好。他說,更重的期待是電影。
記者:《千里走單騎》是你和張藝謀的第幾次合作,這部片子有哪些創新?
張偉平:我和張藝謀認識已經十幾年了,我是電影的門外漢,我以前的生意和電影沒有關系。我和張藝謀在電影上的合作是從《有話好好說》開始,到今年的《千里走單騎》已經合作了七部電影了。《千》是張藝謀藝術水平很高的一部藝術片,雖然是張藝謀和高倉健十年的圓夢之作,但是他的故事是張藝謀和幾個編劇用了五年的時間磨合出來的。這部電影除了高倉健以外,沒有明星,全是非職業演員,是一個真誠的故事,很樸素,比較《英雄》和《十面埋伏》,《千里走單騎》技術上簡單多了,故事上豐富多了,一環套著一環,絲絲入扣,每一腳你都會有不踩空的感覺。風格上很寫實。
記者:《千里走單騎》12月16日在玉龍雪山腳下舉行全球首映式,從《英雄》和《十面埋伏》的全球首映慶典,你開創國產大片“事件性營銷”之先河,達到“全民關注”的巨大商業效果,現在很多國產大片都在仿效這個把蛋糕做大的模式,你認為一部電影的創新是否不僅僅是在制作上,還要有發行上的創新?
張偉平:中國電影大部分都是導演的自娛自樂,拍完了上不了院線,即使上了院線,也很難引起大范圍的關注,怎樣引起觀眾關注的目光和話題,是國產電影發行上的一道難以逾越的門檻。打造首映慶典晚會的形式,放大影片自身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尤其是商業娛樂價值,從而真正讓觀眾走進影院購票觀賞一部電影的簡單消費行為,擴展延伸成為一場轟轟烈烈的“娛樂事件”,確實已經成為中國特色的電影發行爭相效仿的一種模式,事實證明,這樣一種對電影的擴展延伸形式,對電影市場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讓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中國電影。
記者:《英雄》和《十面埋伏》靠的是明星和畫面,《千里走單騎》是高倉健和一群非職業演員的合作,看起來是個不小的變化,作為制片人,你怎樣看待今天的電影市場和觀眾心理,欣賞口味?
張偉平:一方面中國國產電影90%沒人愿意看,另一方面盜版光盤又培養了觀眾的口味,觀眾的欣賞口味越來越高,對中國電影是失望勝過希望,中國電影市場的多數觀眾還是抱著看熱鬧心態,除了電影本身的品質外,還要把觀眾吸引進影院。《千里走單騎》是一部藝術片,藝術片的票房有它自己的規律。文藝片和商業片的一般觀眾比是1比10到1比50,藝術片的票房是否成功,不能簡單地用數據和商業片進行對比,它要和藝術片來比,要和張藝謀自己的藝術片打對比仗。
記者:作為制片人,你創造了中國電影的一些記錄,但是,這些又都是和你的搭檔張藝謀聯系在一起的,你們倆人是怎樣的一個搭檔關系?誰的成績更大一點?各占多少比例?
張偉平:因為我們兩個人的合作形式非常特殊,是純粹的中國特色,同時用藝謀自己的話說,我們是真正的互補型合作,實在難分各占比例多少!成績應該是我們共同努力所取得的。作為影片投資人出于對藝謀人品和藝品的信任,使我養成了一不看賬本,二不看劇本的習慣。我喜歡簡單的商業模式,哥們兒當合作伙伴,可以“一竿子插到底”。但是我肯定是張藝謀電影的第一個觀眾,看了有意見也是直言不諱。
記者:你在和張藝謀合作之前,生意上和電影無關,你為什么對中國電影如此情有獨鐘?
張偉平:主要是因為張藝謀對電影情有獨鐘,是他把我拉下了水,而且越陷越深。陳濱/文
責任編輯:林彥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