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市民購房后會遇到:房屋交付時,開發商通知購房者,房屋面積經過測繪,比合同上多了幾個平方米,需要再交一筆錢。但究竟是哪的面積多出來了?問問開發商,多數情況下答復是“公攤面積多了。”為此,市民問“我為什么要為多出來的公攤買單?”
據了解,在北京等城市
,按套內建筑面積售房已經出現。島城有關人士認為,按套內面積售房可以提高房屋銷售的透明度,同時也為今年供熱費、物業費的收取標準的調整提供一個條件。
■現象:建筑面積說不清
市民劉女士昨天領到了新房的房產證,房屋的建筑面積為98.67平方米,公攤面積11平方米。“公攤面積是如何算出來的?”她詢問發證人員,對方說是專業的測繪機構測繪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算出來的。劉女士還是不明白,“我們自己能不能實測一下自己房屋的建筑面積?”得到的答復是建筑面積的測算非常復雜,必須請專業的機構測量。
在我市,所有房屋銷售都是按建筑面積為標準,但隨著高層建筑增多,公攤面積糾紛越來越多。按建筑面積買房,建筑面積包括套內面積、公攤面積。而往往有一些不良開發商在公攤面積上進行暗箱操作:交付時將建筑面積誤差控制在約定范圍內,減少套內面積,使公攤面積變大,為此而產生的糾紛層出不窮。
一開發商私下透露,由于房屋測繪是開發商請專業的測繪機構進行測繪的,測繪的結果小數點后面多留一位數,也能給開發商帶來上百萬元的收入。
■原因:購房者得利,開發商減利
據了解,國內最早按套內建筑面積售房的樓盤是北京的星河城項目,近年來,北京、重慶等地還以法規的形式規定,開發商售房必須以套內面積計價。
據島城一房地產業內人士介紹,早在2001年,建設部制定的《商品房銷售管理辦法》中就規定,開發商可以按照套內面積售房,而這一規定被青島的開發商視而不見,目前還沒有一家開發商按套內面積銷售自己的樓盤。
“套內面積售房可以讓購房者在面積方面明明白白,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按套內面積售房才在青島遇冷。”據介紹,套內建筑面積由套內房屋使用面積、套內墻體面積和陽臺建筑面積三部分組成。按套內建筑面積買房,買房人買的就是自己家門內的面積,開發商不能再在公攤面積上進行暗箱操作,買房人對所購買的房屋面積心里有數,不再吃虧。
■影響:套內面積有利收費
“現在按使用面積收取供熱費,引發的糾紛不少,如果改為套內建筑面積就好了。”市熱電集團服務部的白國惠部長對記者說。
據白國惠介紹,今年,供熱公司遇到的焦點問題就是收費問題,由于房產證上沒有標明使用面積,而部分市民對于按照建筑面積75%折算的比例不認同,引發了居民與供熱單位之間的糾紛。“在國內,很少有城市是按照使用面積收取供熱費的。”據介紹,按照套內面積收費,老百姓不再為公攤部位交供熱費了。
“物業費也可以按照套內面積收取。”一家物業公司的工作人員說,收取物業費時,有時會遇到業主不愿交費的情況,其中公攤面積太多是一個原因。如果按照套內面積收費,居民的怨言就會少一些。記者
蘆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