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房地產的價格起落漲跌牽著國人的神經,房地產的相關話題吸引越來越多的眼球,而由房地產主導國民經濟的過熱或滑坡更讓許多經濟專家、政企領導牽腸掛肚…… 如今的房地產現狀是:許多行業資金大量投入“暴利”的房地產行業,地價、房價一路飚高禁而不止,就連十幾家中央軍企業也把房地產調整為其主業,一場房地產結構調整或變革有著“風雨欲來”之勢。 房地產泡沫與否爭論不休,再大的泡沫也還是會有人投入經營,而下跌的價格也不能阻止人們的購房欲望及消費。行業利潤的豐厚,大量資金涌入,價格下跌,企業虧損……產業要么在良性競爭中升級,造出價廉物美的產品;要么在惡性競爭中崩潰,一敗涂地。 理智的專家慎言房地產要保溫,中國經濟屬房地產帶動的經濟,一旦下滑,水泥、鋼材、建筑業將面臨何種境地是可以想見的。 經濟適用房輻射面最大、受眾面最廣,是關系到廣大中低收入百姓家庭安身立命的問題。因而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在各執己見、眾說紛紜中越炒越熱,在“取消”與“增加”之間被擺上全國人大的議程…… 筆者認為,此番爭論局限于產業本身,正是“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惟有跳出房地產看經濟適用房,看和諧社會有序發展,才能對這個問題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素有“三農”問題專家的溫鐵軍說“解決三農問題功夫在其外”,給富人蓋房的任志強也說解決窮人住房是政府的事,似有異曲同工之處。是否能有辦法把兩個方面的問題聯系在一起,既解決“三農”問題,也解決房地產問題,又能促進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回答應該是肯定的。 197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其說過,“世界上大多數是貧困人口,如果你懂得了窮人的經濟學,那么你就會懂得經濟學中的許多重要的原理。” 世界上許多國家是在解決了農民問題后才真正走向了強國之路。不論是英國、美國、新加坡在工業化的過程中,都把解決窮人住房問題作為一件重要的大事來抓。“十一五”規劃目標確定了用科學發展觀解決三農問題的基調和加快城鎮化步伐的基調。加速經濟適用房開發,能解決城鎮化農民住房問題,進而促進農業的產業化,拉動內需,促進我國經濟健康發展,擺脫對外貿型經濟的依賴(70%),這將是一舉多得的戰略。 有人把住房問題歸罪于窮人太窮買不起,或窮人根本不應該買房。或解決窮人住房問題是政府的責任。 中國共產黨把流離失所的舊中國的窮人帶上小康之路,以前的福利分房制度阻礙了住房市場化的健康發展,終止福利分房使中國的住房建設走向快車道。但由于個別地方政府在執行政策的過程中的偏離等諸多因素,房價已超出百姓的承受能力。建設部原制訂的經濟適用房要占住房市場的70%-80%成了一紙空文,實際上2004年經濟適用房才占住房市場的4.61%,而且有的還建設成為超過100平方米的大戶型,而有能力住進這樣的大戶型的自然不是窮人。開發商3%的利潤率也無法得到有效控制。僅僅因為上述人為的、而非政策本身的、可以改正的原因,經濟適用房面臨著或許被取消的危險。而由政府主導的政績工程如長沙農民工樓,落得無人居住的境地。不走市場化,政府如何解決窮人住房?值得警惕的是:不能像醫改、教改一樣,走市場化后發現錯了又推倒重來,房改方面,一旦決定了投入建設的房屋是百年大計,是不能隨便推倒重來的…… 不論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要,還是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建設適合城鎮化居住的房子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主旋律。十六家央企把房地產作為主導產業,施工利潤加3%開發利潤,會形成規模效益,將成為房地產開發的主導。以其雄厚的資金與技術優勢,將壟斷中國房地產市場,多家央企和部分像萬科一樣的股份制企業,良性角逐中國房地產市場,百姓住上價廉物美的房屋日子應該不遠了。而僅僅“有房子”是遠遠不夠的。 國家以其擁有的土地資源是建設經濟適用房還是商品房?如果想追求土地資源價值最大化、追求房地產行業利益最大化,那應該以商品房為主,如果從住房保障的角度,從和諧社會的角度,從解決大多數中低收入者安居樂業的角度,那就應該以微利的經濟適用房為主,中國是發展中國家,公有制更應體現社會的公平,給國人一個住房保障是必須的。 我們舉個例子,一個家庭的父親,他有三種模式養育他的子女:第一種,父親只管生育,以后的發展及住房放任不管,也沒能力管,自生自滅,“子不教父之過”型。第二種,父親以充足的財富,包攬子女生活,分給他財富及住房,此乃“嬌生慣養”型。第三種,以父親的財富資源為基礎,設計若干個考核條件,引導子女接受文化、道德等教育,掌握社會生存技能,達到標準的給其一套住房……讓其“適者生存”,此父親將會帶動家庭的良性發展。正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道理。 以上三種為父的模式擴大到社會住房問題則是:第一種屬于政府無能力建房,百姓自由建房,孟買式“貧窮窟”屬于此類型;第二種像前蘇聯等東歐資源豐富的社會主義國家,小富而沒有發展;第三種像現在較富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住房政策,不論自有資源豐富與否,人民安居樂業而有發展希望。 中國從30%擴大到60%以上的城鎮化水平,城鎮人口擴大1倍,將有幾億農民走向城(市)鎮,應該是一個很大的移民規劃,政府以什么姿態面對幾億貧窮的、缺乏技術的、缺少信用的農民?可以肯定的是:在貪婪的資本和至高無上的權力雙重作用下,首府城市將擁有更多的資源、更大的平臺,也就更容易賺錢,也就會集中更多的人力資源(不管是低素質還是高素質)。 農民由于歷史原因,受教育程度低、文化素質差、法律意識弱、道德水平低、文明衛生觀念欠缺……這是我們農民的現狀,談法律他們覺得太深,講教育未必能立竿見影,最切實最可行的解決辦法就是讓他們有一個家,使其沿著政府設計的軌道有章可循地去奮斗。 所謂以人為本,對農民而言就是以家為本,政府用移民計劃,用若干移民積分作考核指標,逐步建立農民工的信用體系,獎勤罰懶,引導農民自覺接受教育,努力學習各種技能,達到移民標準后準許其進入城市。 誠然,城鎮化過程中的第一步是解決進城農民的住房問題。而進城農民要真正在城市中扎根,只有住房是不夠的,只有提高人口的綜合素質和謀生技能,解決教育問題、養老問題,才能使“建設和諧社會”走上正軌。從這個角度而言,進城條件和住房只是一個杠桿,是實現中國內需拉動經濟的杠桿、城鎮化的杠桿、解決“三農”問題的杠桿、最終“建設和諧社會的杠桿。而這也將是建立城市居民信用體系,并以此解決中低收入階層住房問題的關鍵。加大經濟適用房建設,加強銷售管理使其真正落實到中低收入者身上,找準撬動中華大地、造福中華兒女的支點! 若干年后富裕而感恩的人民可以放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將撬動地球”!因為我有“杠桿”——經濟適用房! 和諧中國,進而和諧世界。 (作者簡介:李明畢業于廣西工學院工民建專業。歷任中國房地產開發集團公司柳州公司董事、柳州地豐置業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現任廣西南方拍賣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