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一財經日報》從復旦大學環境經濟研究中心第六屆年會獲悉,2003年,上海物質消耗程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倍,已相當接近于發達國家水平。
據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黃曉芬介紹,物質總需求是衡量區域經濟系統年度資源消耗的總量指標;物
質消耗強度是衡量人均資源消耗量的指標。
1990
年至2003年,上海市直接物質輸入量和物質需求總量均呈遞增趨勢。2003年的直接物質輸入量和物質總需求分別達到3.47億噸和14.53億噸,是1990年的2.96倍和1.84倍。與全國平均消耗強度相比,上海是其1.5倍;上海的物質消耗強度已相當接近于發達國家。
以物質生產力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上海市的資源利用效率也相當低。物質生產力以每投入一噸物質量所創造的GDP,反映一國或區域的資源使用效率。本世紀初,上海市的物質生產力為74.3美元/噸,而上世紀九十年代前期美國已達到307美元/噸,日本為763.9美元/噸,德國為360.9美元/噸,相當于上海市每創造100美元GDP需要消耗約1346千克的自然界物質和資源。
“這表明上海的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還是以增加資源消費和環境破壞為代價的。”黃曉芬說,隨著人口的增長和城市規模的擴大,資源消耗還有加劇增長的趨勢。
黃曉芬認為,以上海目前的物質消耗量為基礎,2025年若資源利用率提高4倍,則每創造100美元GDP物質消耗量減少到337千克,可與上世紀90年代美、德、荷蘭等發達國家水平持平。而趕上日本的水平,上海資源利用效率需要提高10倍。
“大約在2050年后,上海經濟發展才有望實現與環境壓力的脫鉤。”黃曉芬說。 本報記者 王思睿 發自上海
責任編輯 屠筱茵